【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為什麼會有 Figma Make?

如果你曾經參與過數位產品開發,就會知道「驗證一個小小想法」有多麻煩。
傳統流程通常是:先畫 wireframe、再做互動原型、交給工程師拼湊 Demo,最後才能讓使用者測試。聽起來合理,但其實就像要測「這道門放左邊還右邊比較好」,卻得先畫建築藍圖、蓋好模型屋,最後還要請木工動手做。當你想調整位置時,整個過程又得重來。

這種反覆拉長了產品驗證週期,也讓設計師和 PM 花大量時間在「建構舞台」,而不是「驗證劇本」。

Figma Make 出現,就是要打破這道流程瓶頸。它讓團隊不用再先畫滿滿的藍圖,而是直接「蓋一間速成小樣品屋」,立刻走進去體驗。想換門?輸入一句話就能馬上改。這樣的思路,讓設計驗證從繁瑣的工序,轉變成一場「隨時可修改的即興演出」。


Figma Make 是什麼?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Figma Make 就是「用文字就能生出會動的設計原型」的 AI 工具
你不用再一個一個拉元件、加連結、設定互動,只要告訴它需求,例如:「幫我做一個購物車頁面,有加減商品的按鈕」,幾秒鐘後,一個能點擊、能切換頁籤的高保真介面就出現在畫布上。

這和傳統的設計流程差在哪?
過去的做法像是「先寫樂譜,再慢慢找人演奏」,設計師要先畫出 wireframe、再把畫面拼湊成 prototype,最後交給工程師寫程式才能測。
但 Figma Make 直接跳過中間層,更像是你哼一首旋律,AI 就立刻替你生成樂譜+現場演奏

換句話說,Figma Make 不只是個「快速出圖」工具,而是把設計思路轉換成可以操作的互動界面,讓想法立即落地。


怎麼用 Figma Make?(操作教學)

還想看更多嗎?完整內容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加入我們~

Read more

GPT-5 風波:當 AI 個性碰上用戶情感依賴

GPT-5 風波:當 AI 個性碰上用戶情感依賴

OpenAI 在 8 月 7 日發布 GPT-5,原本期待技術升級能鞏固領先地位,沒想到短短一週就因為「回應太冷淡」、「答題品質忽高忽低」被用戶砲轟,逼得官方緊急讓 GPT-4o 重新上架,並火速調整 GPT-5 的語氣設定。這場風波突顯兩個關鍵問題:技術更新若不考量情感體驗,會直接重創品牌信任度;模型路由系統如果不夠透明,企業客戶和一般用戶都會立刻跳船。從事件發展脈絡、商業技術考量、心理倫理衝擊,到產業未來走向,這場 GPT-5 亂象為整個 AI 產業敲響警鐘。 事件發展脈絡與核心爭議 GPT-5 上線當天就把所有舊版模型下架,同時啟用「多模型混合」路由系統來節省運算開支。問題是隔天路由器就開始出包,經常把需要深度思考的複雜問題丟給低階子模型處理,讓付費用戶覺得「花大錢買到爛服務」。8 月 11 日,面對 Reddit、PTT、Twitter

Duolingo「AI優先」風波再解析:技術理想、溝通失誤與教育科技新賽局

Duolingo「AI優先」風波再解析:技術理想、溝通失誤與教育科技新賽局

在AI浪潮奔騰的2025年,一封語焉不詳的內部信,讓「可愛綠貓頭鷹」Duolingo忽然成了批評箭靶。執行長 Luis von Ahn 高舉「AI-first」大旗卻未給足脈絡,結果引發裁員疑雲、用戶抵制和輿論雪崩。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企業在AI轉型中的溝通盲點,更反映出當代社會對技術進步與人力價值之間關係的深層焦慮。本文站在批判與趨勢觀察的雙重視角,梳理事件始末、拆解企業溝通與技術落差,並探討它為教育科技產業帶來的下一步啟示。 內部信引爆的蝴蝶效應 今年4月,von Ahn 在 LinkedIn 公開備忘錄,宣示「只有無法再自動化的職位才增聘人力」,這句話瞬間在社群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外界將此解讀為裁員前兆,#CancelDuolingo 標籤短時間衝上 X(前 Twitter)趨勢榜,甚至連素來溫和的教育部門 K-12 教師社群也發起號召抵制。用戶留言區湧入大量「取消訂閱」和「AI末日論」的聲音,有些人甚至在社群平台上發布刪除App的截圖,表達對企業「冷血決策」的不滿。這種集體焦慮凸顯了一個重要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