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為什麼會有 Figma Make?
如果你曾經參與過數位產品開發,就會知道「驗證一個小小想法」有多麻煩。
傳統流程通常是:先畫 wireframe、再做互動原型、交給工程師拼湊 Demo,最後才能讓使用者測試。聽起來合理,但其實就像要測「這道門放左邊還右邊比較好」,卻得先畫建築藍圖、蓋好模型屋,最後還要請木工動手做。當你想調整位置時,整個過程又得重來。
這種反覆拉長了產品驗證週期,也讓設計師和 PM 花大量時間在「建構舞台」,而不是「驗證劇本」。
Figma Make 出現,就是要打破這道流程瓶頸。它讓團隊不用再先畫滿滿的藍圖,而是直接「蓋一間速成小樣品屋」,立刻走進去體驗。想換門?輸入一句話就能馬上改。這樣的思路,讓設計驗證從繁瑣的工序,轉變成一場「隨時可修改的即興演出」。
Figma Make 是什麼?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Figma Make 就是「用文字就能生出會動的設計原型」的 AI 工具。
你不用再一個一個拉元件、加連結、設定互動,只要告訴它需求,例如:「幫我做一個購物車頁面,有加減商品的按鈕」,幾秒鐘後,一個能點擊、能切換頁籤的高保真介面就出現在畫布上。
這和傳統的設計流程差在哪?
過去的做法像是「先寫樂譜,再慢慢找人演奏」,設計師要先畫出 wireframe、再把畫面拼湊成 prototype,最後交給工程師寫程式才能測。
但 Figma Make 直接跳過中間層,更像是你哼一首旋律,AI 就立刻替你生成樂譜+現場演奏。
換句話說,Figma Make 不只是個「快速出圖」工具,而是把設計思路轉換成可以操作的互動界面,讓想法立即落地。

怎麼用 Figma Make?(操作教學)
還想看更多嗎?完整內容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