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plexity AI 砸 345 億美元收購 Google Chrome:AI 瀏覽器時代的臨界點

Perplexity AI 砸 345 億美元收購 Google Chrome:AI 瀏覽器時代的臨界點

成立僅三年的 AI 新創 Perplexity AI,在 Google 反壟斷案關鍵時刻拋出 345 億美元全現金收購提案,意圖奪下全球最大瀏覽器 Chrome 的控制權,改寫搜索市場格局。

Perplexity AI 在反壟斷裁決前夕出手

2025 年 8 月 12 日,AI 搜索引擎新創 Perplexity AI 向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正式提出以 345 億美元全現金收購 Chrome 瀏覽器 的震撼提案。這是迄今 AI 領域中金額最高、戰略意圖最直接的一場併購,發生在美國聯邦法官 Amit Mehta 即將對 Google 搜索壟斷案做出裁決的前夕。

2024 年 8 月,Mehta 裁定 Google 在搜索市場維持非法壟斷地位。司法部建議的補救措施之一,就是 強制出售 Chrome,因為它是 Google 搜索流量與廣告收入的關鍵入口。對於 Perplexity 來說,這是少有的「打開城門」機會。


Chrome 的戰略價值:不只是瀏覽器

自 2008 年推出以來,Chrome 憑藉速度、安全性與與 Google 生態的深度整合,穩居全球瀏覽器龍頭。它擁有 34.5 億活躍用戶65% 以上市場份額,每天處理數十億次搜索查詢,為 Google 帶來龐大廣告收益。

Chrome 的影響力已遠超過單一應用程式。它是數十億用戶進入互聯網的入口,也是 Google 控制信息流、數據收集與用戶行為的核心平台。對任何想挑戰搜索市場的公司而言,拿下 Chrome 意味著直通流量核心。


Perplexity AI 的併購動機與計畫

Perplexity 由前 OpenAI 和 Google 研究員 Aravind Srinivas 於 2022 年創立,短短三年估值已達 180 億美元,並獲得 Nvidia、SoftBank、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等投資支持。公司的 AI「答案引擎」以即時、準確並附來源引用的搜索結果為核心賣點,但一直面臨 缺乏直接用戶入口 的成長瓶頸。

收購 Chrome 後,Perplexity 計畫:

  • 維持 Chromium 開源
  • 投資 30 億美元升級瀏覽器功能
  • 保留 Google 作為默認搜索引擎,但讓用戶可自由更換
  • 深度整合 AI 搜索、內容總結與智慧代理功能

Google 的反對與競爭對手的觀望

Google 對此計畫提出強烈反對,聲稱分拆將損害 Chrome 的安全性、創新能力與用戶體驗,甚至可能分裂 Web 標準制定過程。

其他科技巨頭則保持警惕。OpenAI 正在開發自家 AI 瀏覽器並表達對 Chrome 的興趣;Microsoft 與 Apple 雖可能因 Chrome 易主獲益,但也擔心新東家會帶來更激烈競爭。


法律與市場影響

反壟斷專家將這次交易與 1982 年 AT&T 分拆案2001 年 Microsoft 案 相提並論。不同的是,AI 技術的興起為市場帶來全新變數:它既可能削弱 Google 壟斷,也可能成為下一波壟斷工具。

若交易成功,AI 搜索將首度擁有全球級流量入口,傳統搜索市場格局將被迫重組。若失敗,Google 仍可能面臨其他結構性或行為性救濟方案。


未來觀察重點

  • 監管走向:美國與歐盟對大型科技平台的反壟斷行動是否加速
  • 技術融合:AI 與瀏覽器的結合能否創造新市場
  • 競爭格局:傳統搜索與 AI 搜索的市場界線是否消失

不論這場交易最終走向何方,Perplexity 已經成功將瀏覽器重新定義為 AI 時代的戰略資產,並向全球科技巨頭發出挑戰。

還想看更多嗎?完整內容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加入我們~

Read more

2025大阪萬博會參展心得與攻略:NTT館與「生命的未來」展館深度遊記

2025大阪萬博會參展心得與攻略:NTT館與「生命的未來」展館深度遊記

2025 大阪世博會是一次親眼見證未來科技與生活的盛會。本篇將分享我在世博中參觀 NTT 館與主題展館 「生命的未來」的心得與攻略。從 IOWN 技術帶來的「平行旅行」沉浸體驗,到石黑浩博士策展的仿生人社會藍圖,這兩大展館不僅展示前沿科技,更引發對「生命、存在與未來」的思考。文中也整理了參觀預約技巧、行前準備與現場攻略,幫助你在有限時間內不錯過最精彩的展館,並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 AI 與新科技,迎接屬於我們的未來。

【深度分析】台灣拒絕美方「晶片 50-50」:關稅談判、矽盾與供應鏈重構全解析

【深度分析】台灣拒絕美方「晶片 50-50」:關稅談判、矽盾與供應鏈重構全解析

事件核心:台灣副閣揆兼關稅談判領隊鄭麗君返台表示,與美方談判並未討論、也不會同意所謂「在美國生產 50% 晶片」的構想;美方此一說法源於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近日受訪的公開談話。台灣同步推進「高科技戰略夥伴關係」與關稅減免談判,盼降低目前對美出口 20% 關稅。 發生了什麼事? * 台灣明確拒絕「50-50」:鄭麗君指稱談判從未討論「50-50」且不會同意;此說為美方單方對外談話。 * 美方強化在地化論述:美國商務部長 Lutnick 受訪拋出「把一半晶片產能放在美國」等目標,並談到要大幅提升美國自製占比。 * 談判真正焦點在關稅:台灣尋求就對美 20% 關稅、Section 232 調查等議題取得實質減免與排除;官方稱已有「某些進展」。 媒體訊息校對與關鍵數字 * TSMC 在美投資金額:2025 年初多家媒體與美商務部資料皆以 650 億美元 / 三座廠為基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