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 AI 秘笈】三款推薦的 Figma AI Plugins

設計師每天畫線框稿、套元件、改五百次版面,每天見螢幕的頻率高到讓你不禁懷疑自己會不會得青光眼,並開始吃一堆葉黃素……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懷疑人生——設計這東西,真的不能自動一點嗎? 別怕,這篇文章,就是來救你的。 但在進入 AI plugin的世界前,我們要先認識——Figma 是什麼?

【設計師的 AI 秘笈】三款推薦的 Figma AI Plugins

設計師每天畫線框稿、套元件、改五百次版面,每天見螢幕的頻率高到讓你不禁懷疑自己會不會得青光眼,並開始吃一堆葉黃素……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懷疑人生——設計這東西,真的不能自動一點嗎?

別怕,這篇文章,就是來救你的。

但在進入 AI plugin的世界前,我們要先認識——Figma 是什麼?

Figma 是什麼?

它是一個可線上設計的工具,主要拿來畫 App 和網頁介面,操作簡單、不用安裝,還能多人即時協作,就像設計界的 Google 文件。

雖然最初是給 UI/UX 設計師用的,但現在連行銷、PM、內容創作者都愛上它,用來做提案、畫流程、甚至簡報圖——Figma,正在變成一個人人都能用的視覺工具

那什麼是 Plugin?

在 Figma 裡,Plugin就像是小工具,幫你加速工作、拓展功能。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手機裡的 App,Figma 本體是手機,Plugin 就是你下載來幫忙拍照修圖、記帳、訂外送的 App。

而現在,隨著 AI 崛起,越來越多 Plugin 結合了 AI 能力,能幫你做各種雜事,大大減少重複工作。

接下來,就來介紹三款推薦的 Figma AI Plugin——讓你用講的,設計就能自己跑出來!


Wireframe Designer

用一句話,就能自動生成線框頁!

這款 Figma 插件非常適合設計初期就想快速構思畫面的你——無論是設計師、PM、還是準備提案的行銷人員,只要輸入一句描述,例如「首頁要有熱門商品跟分類」,AI 就能幫你自動生成網站或 App 的線框稿,還能根據回饋調整版面、延伸出更多頁面(像是 FAQ 或下一步流程),大大節省重複排版的時間。

Plugin連結: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1228969298040149016/wireframe-designer

教學|Wireframe Designer 使用步驟

Read more

Made by Google 2025:AI 時代下的智慧手機戰略重塑

Made by Google 2025:AI 時代下的智慧手機戰略重塑

Made by Google 2025 發表會不僅僅是一場產品發布,更是 Google 對未來智慧手機生態的戰略宣示。當蘋果在 AI 領域仍在追趕、三星持續依賴漸進式升級時,Google 正透過 Pixel 10 系列重新定義何為「智慧」手機。這場發表會背後隱藏的深層邏輯,正是科技巨頭們在 AI 原生時代的競爭新格局。 為什麼現在是 AI 手機的關鍵時刻? 市場時機的戰略考量 Google 選擇在蘋果九月發表會前搶先出手,絕非偶然。數據顯示,Google Pixel 在美國智慧手機市場僅占 3-4.5% 的份額,遠低於蘋果的 49% 和三星的 31%。然而,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市場佔有率,卻承載著 Google 更宏大的戰略企圖:透過硬體創新來展示 Android 生態系統的真正潛力。 Forrester

【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為什麼會有 Figma Make? 如果你曾經參與過數位產品開發,就會知道「驗證一個小小想法」有多麻煩。 傳統流程通常是:先畫 wireframe、再做互動原型、交給工程師拼湊 Demo,最後才能讓使用者測試。聽起來合理,但其實就像要測「這道門放左邊還右邊比較好」,卻得先畫建築藍圖、蓋好模型屋,最後還要請木工動手做。當你想調整位置時,整個過程又得重來。 這種反覆拉長了產品驗證週期,也讓設計師和 PM 花大量時間在「建構舞台」,而不是「驗證劇本」。 Figma Make 出現,就是要打破這道流程瓶頸。它讓團隊不用再先畫滿滿的藍圖,而是直接「蓋一間速成小樣品屋」,立刻走進去體驗。想換門?輸入一句話就能馬上改。這樣的思路,讓設計驗證從繁瑣的工序,轉變成一場「隨時可修改的即興演出」。 Figma Make 是什麼?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Figma Make 就是「

lock-1
GPT-5 風波:當 AI 個性碰上用戶情感依賴

GPT-5 風波:當 AI 個性碰上用戶情感依賴

OpenAI 在 8 月 7 日發布 GPT-5,原本期待技術升級能鞏固領先地位,沒想到短短一週就因為「回應太冷淡」、「答題品質忽高忽低」被用戶砲轟,逼得官方緊急讓 GPT-4o 重新上架,並火速調整 GPT-5 的語氣設定。這場風波突顯兩個關鍵問題:技術更新若不考量情感體驗,會直接重創品牌信任度;模型路由系統如果不夠透明,企業客戶和一般用戶都會立刻跳船。從事件發展脈絡、商業技術考量、心理倫理衝擊,到產業未來走向,這場 GPT-5 亂象為整個 AI 產業敲響警鐘。 事件發展脈絡與核心爭議 GPT-5 上線當天就把所有舊版模型下架,同時啟用「多模型混合」路由系統來節省運算開支。問題是隔天路由器就開始出包,經常把需要深度思考的複雜問題丟給低階子模型處理,讓付費用戶覺得「花大錢買到爛服務」。8 月 11 日,面對 Reddit、PTT、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