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題】全球排隊掃眼球?World 值得信任嗎?優缺點、爭議一次看懂

【深度專題】全球排隊掃眼球?World 值得信任嗎?優缺點、爭議一次看懂

你聽過「掃眼球換加密幣」嗎?由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與 Alex Blania 共同創立的 Worldcoin (現名為 World),結合虹膜掃描驗證(Orb)與加密貨幣發放,將在台灣正式登場。隨著台灣成為亞洲重要新站點,World 將如何影響本地 Web3、生物識別與金融科技發展,也成為產業與公眾關注焦點。

然而,World 在全球推行的同時,也引發了隱私安全、社會公平與國際法規等多方爭議。有人期待它能推動新一代數位經濟,有人則擔憂資料安全與排他性問題。

本篇文章將帶你快速梳理:

  • World 的核心機制它為什麼需要你的眼球?
  • 瞳孔識別的隱私疑慮你的身體,是誰的數據?
  • 優點與創新它能解決什麼問題?
  • 主要爭議與風險:世界各國為何做出不同選擇

無論你是 Web3 愛好者、數位隱私擁護者,還是只是單純對「掃眼球換錢」感到好奇,本篇文章將以最全面的角度,拆解 World 的運作邏輯,解決的問題與全球迴響,帶你一次看懂它究竟是未來新秩序的起點,還是披著創新外衣的風險試驗場。F

World 的核心機制它為什麼需要你的眼球?

你是否曾想過,有一天有人會詢問:「你是不是 AI ,這個問題?」你有把握能回答得比 AI 還好嗎?

在生成式 AI 爆發的時代,假帳號、假留言、假身分如影隨形。未來,我們在網路上發言、註冊、投票、甚至領取補助時,可能不再是「你是誰」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證明你是真人」的挑戰。World 想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建立一套全球通用、無法偽造的人類身份系統,讓每一個人都能證明「我就是我,而且我不是 AI。」

當然,World 的目標不只是「驗證你是不是人」這麼簡單。它更大的野心,是想打破現在需要銀行、信用資料的金融門檻,讓每個人不靠銀行,也能擁有自己的數位帳戶和資產。

如果你想參加這場「眼球革命」,流程大概會是這樣:你可能會在某個快閃站點、店家裡看到一台銀色球體——那就是 World 的 Orb 掃描儀。現場工作人員會協助你將臉對準鏡頭,系統會在幾秒鐘內掃描你的虹膜,接著你就能下載 World App 並註冊帳號。完成驗證後,你會獲得一組專屬的「World ID」,同時領取一定數量的加密貨幣 WLD。

對一般人來說,World ID 就像是一組數位身份 + 錢包帳戶的組合。有了它,你可以透過 World App 收款、轉帳,甚至把 WLD (掃描虹膜後獲得的加密貨幣) 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或加密資產,不需要銀行、也不受地區限制。整個操作就像你平常使用銀行帳戶一樣。


為什麼是「你的眼球」?

World 的共同創辦人 Sam Altman 強調,在 AI 普及的時代,我們將無法再依賴帳號密碼來判斷「對面是真人還是機器人」。World 提出的解方,是讓每個人擁有一組不可偽造、無法複製、與身體綁定的數位身份——這就是 World ID,而虹膜掃描正是這項系統的核心基礎。

與指紋或臉部識別相比,虹膜有幾個明確優勢:

  • 獨特性高、難以仿冒: 每個人的虹膜紋理都是獨一無二,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不同。
  • 長期穩定、不易變化: 適合建立持久的身份系統。
  • 可產生精簡的數位代碼(虹膜碼): 相較於原始影像,虹膜碼資訊量小,不易被還原,便於加密與儲存。

而虹膜影像會在本地裝置(Orb)即時處理並刪除,系統僅儲存「虹膜碼」,而這串代碼無法還原成原本的眼球影像。


瞳孔識別的隱私疑慮你的身體,是誰的數據?

聽到「掃描眼球」,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是科技的未來,而是隱私的危機。畢竟,虹膜屬於人體最私密的生物特徵之一,而且終身不變。如果這些資料被儲存、販賣、外洩,後果幾乎無法挽回。這樣的擔憂不是多慮。甚至連知名隱私維權者 Edward Snowden 都公開反對使用生物辨識做身份驗證,因為「你無法重設一雙眼睛」。

World 當然知道這點爭議,也試圖設計出一套「不儲存原始影像、只保留代碼」的機制。根據 World 的官方文件,當你在 Orb 裝置上掃描虹膜後,影像會在本地裝置即時處理並刪除,不會被上傳雲端。真正被保留下來的是一串經過加密轉換的「虹膜碼」,這是一組無法逆推出原始影像的數位代碼,用來確認你是不是已經註冊過。

這意味著,World 的系統在運作時並不需要保存你的眼球照片。除非你主動選擇備份,否則原始資料不會被儲存。他們也開放「個人保管」模式,讓使用者自己決定是否將虹膜資料備份在自己的裝置裡,並保證可以隨時刪除。

聽起來相對安全,但問題也在這裡:你能完全相信這個系統不會出錯、不會被濫用嗎?

資料雖然是加密的,但一旦集中管理,就有被駭、被濫權、被出賣的風險。而 World 背後的組織「Tools for Humanity」仍是一家私人公司,這也讓不少人擔心:即使技術設計上盡量隱私,制度上是否有足夠的約束與監督?

對使用者來說,這不只是「要不要掃一下眼球」這麼簡單,而是「你願不願意相信一家公司,來保管你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徵」。

World 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在爭議之外,World所提出的概念,確實觸碰到了目前全球在數位身份、金融排除與 AI 帳號濫用上的幾個真實難題。

「你是誰?」

過去我們在網路上靠帳號密碼、Email、手機號碼來證明身份,但這些方式都可以被機器人濫用、被批量產製。尤其生成式 AI 崛起後,假帳號的規模已經超越平台的控管能力,無論是社群平台、電商網站還是投票系統,都面臨著「真假難辨」的信任危機。World 嘗試用一人一組的 World ID 來回應這個挑戰:只要驗證過一次,你就是一位真實且唯一的個體。

「你是否真正擁有自己的資產」

我們習慣相信銀行帳戶裡的錢是自己的,但真的是這樣嗎?黎巴嫩自從爆發金融危機後,政府與銀行聯手限制提款、禁止海外匯款,導致人民即使帳戶中有錢,也無法動用。2022 年,加拿大政府在「自由車隊」抗議事件中,直接凍結了部分示威者與捐款者的銀行帳戶,甚至不需法院判決這些都讓人開始質疑:我們存在傳統金融體系裡的資產,真的屬於自己嗎?

World 提出的 World ID 和 World App,背後用的是區塊鏈技術,讓每個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加密錢包與資產,不需要銀行授權,也不受單一國家或機構控制。只要你有一組 World ID,就能保有對數位資產的完整掌控權,收款、轉帳、兌換都不必經過第三方許可。

「未來分配機制的想像——全民基本收入(UBI)」

Sam Altman 一直是 UBI 概念的支持者。他曾在 Y Combinator 主持過 UBI 實驗,並多次公開表示:當 AI 創造的經濟價值愈來愈高,人們應該從中獲得公平的分配。而 World,就是他提出的一種可能實踐方式。

它的核心邏輯是:只要你是真人,通過驗證後,你就能領取 WLD 代幣。這套制度不是靠你付出勞力或資源來換取報酬,而是因為你作為「一個人」本身就應該擁有被分配價值的資格。這不只是驗證身份的工具,更是一種價值觀——你存在,就值得擁有。

當然,現在的 WLD 發幣還談不上真正的 UBI,它更像是一次性的參與獎勵。但這已經是一種原型測試。未來如果 World 被更廣泛接受、代幣價值穩定,或有其他機構加入貢獻資金池,它或許真的能成為一種「由 AI 資助的全民基本收入」平台。

這個構想聽起來很理想,也很爭議。支持者認為這是數位時代的社會平權,批評者則擔心這可能會成為另一種由科技公司主導的經濟控制。但無論如何,World 至少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具體:在 AI 取代勞動的未來,資源該如何分配?

主要爭議與風險:世界各國為何做出不同選擇?

雖然 World 主打普惠金融與身份創新,但它在全球的推行卻呈現兩極化——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反應截然不同。

在已開發國家,問題是「合不合法」

歐洲各國普遍關注的是資料收集是否合法、是否違反 GDPR 等隱私法。2024 年,西班牙成為全球首個禁止 World 掃描虹膜的國家,原因包括:資訊不透明、涉及未成年掃描,以及用戶同意不足。英國與法國也展開調查,而 World 歐洲總部所在的德國,則牽頭進行跨國監管審查。

對這些隱私規範嚴格的國家而言,World 所提出的身份驗證機制雖然新穎,但也像是對個資邊界的極限測試。當一家公司能收集、運算並驗證全球數百萬人的生物特徵時,這樣的權力該由誰監督?

🔒 被禁止或暫停 World 的國家(截至 2025 年)

參考資料:Channel News Asia、香港明報、Techcrunch、Coindesk

國家措施年份理由簡述
西班牙全面禁止2024未經充分同意、掃描未成年人、資料處理不透明
肯亞暫停並要求刪除資料2025資料收集不合法、有剝削疑慮
印尼全面暫停營運2025未依法登記資料處理機制
葡萄牙停止推廣與掃描2024資安與法規審查中
香港禁止收集虹膜長達 10 年2024未說明資料保留正當性
印度主動縮減規模2023監管壓力上升
奈及利亞、烏干達開始審查或警告2023–2024關注資料主權與誘導風險

在開發中國家,問題是「值不值得信」

相比之下,許多開發中或低收入國家面對的是更直接的風險——資訊不對等與民眾對系統的不了解。2023 年,肯亞政府因擔心個資濫用與不當誘導,全面叫停 World,並要求刪除當地所有已收集的資料。世界各地也傳出類似問題,例如:

  • 柬埔寨與肯亞出現「虹膜資料黑市」, 有中間人用不到 30 美元收購民眾虹膜掃描權,代為註冊並領取代幣,引發社會剝削與詐欺風險。
  • 印尼政府在 2025 年宣布暫停 World 運營, 理由是未依法登記資料處理機制。
  • 印度與奈及利亞則對 World 展開調查與限制, 擔心其制度違反本國數據主權或引發信任危機。

這些情況顯示,在基礎教育、金融識讀與法治機制尚不完備的地區,World 的獎勵機制可能反而成為壓迫弱勢的工具,而非他們進入數位經濟的通行證。


無論是擔心違法,還是擔心被騙,各國態度的差異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三個問題:

  1. 這項技術是否足夠透明?
  2. 參與者是否真的知情?
  3. 出問題時,誰該負責?

World 所代表的,不只是一次技術創新,而是一場對治理、責任與信任的全球壓力測試。它讓我們重新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當你把自己的身體數據交給一個全球系統時,你究竟是在成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還是數據資源池中的一筆?

你選擇相信什麼樣的未來?

World 提出了一套前所未見的機制——透過虹膜掃描來建立全球身份系統,並試圖改變我們對金融參與、資產擁有權,以及公平分配的想像。它挑戰的不只是技術的極限,更是社會對「信任」的定義。

我們認為,這樣的實驗很值得關注。因為它所指向的,是一個可能更透明、更去中心化、更多人能參與的數位世界。在這個假帳號氾濫、身份難辨、金融排除依然存在的時代,World 至少正試圖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方。

當然,我們也清楚,它不是沒有風險。仔細想,World 很像是一場仍在發展中的大型實驗,它的成敗,取決於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未來,也取決於我們願意設下什麼樣的界線。我們不只是為了自己在做選擇,更是為了避免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身份可以被偷走、資產可以被凍結、身體數據可以被濫用的世界。這不只是科技的問題,而是我們願不願意負責任地塑造下一個數位時代。

📚 參考資料

Read more

【AI 工具地圖】免費快速考取 Google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證照指南

【AI 工具地圖】免費快速考取 Google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證照指南

想在最短時間內獲得一張 Google 官方免費 AI 證照嗎?「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正是近期最熱門的選擇!這是一張專為教育者與學習者設計的 AI 能力認證,只要完成 37 題不限時的選擇題,就能立刻拿到有效期三年的電子證書,還能放到 LinkedIn 為履歷加分。考試重點涵蓋 Gemini 與 NotebookLM 的操作方法、Prompt 輸入技巧、AI 幻覺與偏見的判斷,即使你不是老師,也能透過這張證照展現專業的 AI 應用能力。本文將帶你完整解析:為什麼值得考?考什麼?如何準備?並附上報名流程,一篇搞懂,週末就能輕鬆拿到。

lock-1
全球第一位「AI 官員」上任,阿爾巴尼亞任命 AI 為內閣

全球第一位「AI 官員」上任,阿爾巴尼亞任命 AI 為內閣

從 AI 官員到語音翻譯,AI 這週正式「入職」現實世界。 阿爾巴尼亞任命全球首位 AI 部長,開啟政府決策新實驗;Google Meet 推出 2 秒內完成的即時語音翻譯,打破語言隔閡;Claude 則正式變身職場助理,能幫你轉檔寫簡報;而在內容世界,AI 播客工廠每週量產 3,000 集節目,一集成本不到 1 美元。 但這波 AI 熱潮是否過熱?OpenAI 董事長 Bret Taylor 坦言「泡沫存在,但這沒關係」,因為創造力會留下來──這週的新聞,也讓我們看見 AI 正從實驗室,跨出螢幕,成為真正的社會角色。

lock-1
Meta × Ray-Ban 新世代智慧眼鏡重磅來襲:內建 HUD 顯示器,揮手即可操控未來!

Meta × Ray-Ban 新世代智慧眼鏡重磅來襲:內建 HUD 顯示器,揮手即可操控未來!

即將登場的 Meta Connect 2025 開發者大會,將為科技界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革命。Meta 與 Ray-Ban 聯手打造的全新智慧眼鏡「Meta Ray-Ban Display」即將正式亮相,這款搭載 heads-up display(HUD)抬頭顯示器的革命性產品,不僅讓「戴眼鏡做菜查食譜」成為現實,更標誌著我們正式踏入真正的擴增實境(AR)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