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手包 #5 打造工具自動化】內容產能翻倍的 3 個自動化策略:打造你的 AI 媒體工作站
許多人以為自動化會讓內容變得冷冰冰、沒人味,但其實真正高效的 AI 協作流程,目的是讓你省下重複工序,把時間留給創造。這篇文章拆解我們打造 AI 媒體工作站的三個策略,不藏私分享哪些該自動、哪些該親手、以及如何平衡產能與風格。

我們團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用上什麼很帥的自動化工具鏈,尤其是在內容上。
我們沒有 Zapier 串 Notion 發片清單、也沒有一鍵生成影片卡片、派發腳本進 Google Sheet 自動配音、上字幕、直接發 IG。
不是我們不會,是我們一直覺得這樣不太對。
如果你是在蓋一座內容農場,那這些自動化當然效率滿點;
但我們在做的,是一個媒體品牌──這意味著每一則內容、每一支影片、每一篇貼文,都要有「人味」與風格。
品牌就像是開一間早餐店。客人不是因為你會做蛋餅才來,是因為這家店的調味方式、配料搭配,甚至是老闆講話的語氣。你不會希望早餐每天自動出餐,口味永遠一樣;更不會希望這間店最後變成一間沒有人氣的中央廚房。
我們後來的做法是:與其蓋一套完美的工具鏈,我們更在意哪些地方該「保留人味」、哪些地方可以「穩定產出」。
以下三個策略,就是我們目前真的有在用,而且實際幫助我們把內容量產能翻倍的方法。
策略一:模組化輸出,讓內容有「可複製性」
我們沒有自動化工具鏈,但我們有一套「模組化輸出」的方法。
意思是:不是每次都重新蓋一座房子,而是準備好常用的磚頭、鋼筋和配件。
像我們每週的電子報,就分成固定的模組——
- 開頭是留言或數據勾起讀者情緒(信任感模組)
- 中段五則新聞 + 観察筆記(資訊模組)
- 結尾一句輕鬆語氣的 CTA(互動模組)
不只電子報,我們連 IG carousel、Threads、短影片腳本,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模板。
這讓我們不需要靠什麼 GPT workflow 或 AutoGPT agent,也能在短時間內穩定打出高品質內容。
模組化的重點不在於「標準化」,而在於你能不能把風格轉成元件,
讓同一種邏輯,在不同平台照樣成立。
策略二:半自動流程,讓創作保留 30% 的「人味空間」
我們當然會用 AI 生成內容,但從不把「全自動」當作目標。
我們的做法是:讓 AI 打草稿,讓人類做選擇與潤飾。
例如影片腳本不是丟一句提示詞就完事,而是用 GPT 幫我們生成多個段落模組,
每段都自己挑過語氣、鋪陳順序、過場語,再微調成品牌語言。
這樣的好處是,我們仍然保有主控權,風格不會跑掉。
這種方式的底層邏輯是:「把 AI 當成助理,不是當創作者。」
對內容創作者來說,風格、情緒、選字,就是品牌的味道。
那些無法量化的細節,往往才是觀眾願意回來的關鍵。
策略三:資訊源同步,節省 80% 搜尋與整理的時間
這也是我們最近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
你們怎麼能一直更新最新 AI 工具,又整理得這麼快?
答案是:「我們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早同步。」
我們會用 Manus、Perplexity、Notion API 等工具,把 RSS、新產品頁、Discord 頻道整合成一個看板,像是把所有情報站變成自家記者群,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自動彙整。
再來就是分類 → 備註 → 投片。
每個好用的工具,都會有一段標籤 + 筆記的說明,方便未來素材重用。
這不只是省時間,而是讓「知識反覆再利用」成為可能。
你不會每次寫文章都從頭開始,而是站在過去累積的素材倉上,選一顆已經熟透的果實。
自動化,不等於沒有人味
我們不是為了省人,而是為了省下那些不該浪費的時間。
真正好的內容,不是靠模板堆砌,也不是一鍵生成;
而是在最省力的流程中,保留最獨特的判斷與語氣。
你可以讓 AI 幫你備料、洗菜、開火,
但最後那一匙調味,還是得由你下手,才會有你這個品牌的味道。
工具只是幫你騰出更多創造的空間,
而不是取代你的聲音。
🎁 免費下載 GenAI 新手指南
我們幫你準備好一份入門手冊,教你從零開始,讓 AI 幫你做事。
新手包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下載新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