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力才是你的 AI 超能力!從小白到高手這樣練】3 個壞提問案例,讓 AI 無法幫上忙

AI 不會自動給你好答案,關鍵在於「你怎麼問」。本文透過三個壞提問案例(模糊不清、一次塞太多、錯誤假設),解釋為什麼 AI 常常幫不上忙。並提供四步驟練習法,讓你從新手到高手,快速養成提問力,把 AI 變成最可靠的數位助手。

【提問力才是你的 AI 超能力!從小白到高手這樣練】3 個壞提問案例,讓 AI 無法幫上忙

還記得你第一次用 ChatGPT 或其他 AI 工具的時候嗎?
可能是抱著滿心期待,打下一句:「幫我寫點東西。」結果 AI 回了一堆空泛的段落,看完只覺得「嗯…這誰看得下去?」

關鍵問題不是 AI 不夠聰明,而是「提問」出了問題。
AI 就像一面鏡子,它能放大並延伸你的想法,但如果你給的訊息模糊,它只能照出一團霧。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間圖書館,對館員說:「給我點東西看。」館員只好隨便遞給你一本雜誌;但如果你改說:「我想找 20 世紀心理學的經典著作,想了解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這時館員馬上能帶你走到正確書架。
AI 的原理跟這一樣:你問得清楚,它才能給你真正有用的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
AI 的超能力,其實來自你的「提問力」。

案例一|模糊不清,讓 AI 抓不到重點

很多人第一次打開 ChatGPT,輸入的第一句話大概會是:「幫我寫點關於 AI 的東西。」結果呢?AI 真的很認真地給你一篇長文,從 1950 年代的圖靈測試講到深度學習,最後再加一句「AI 將持續改變人類生活」。看似完整,其實什麼都沒說到重點,根本幫不上你的忙。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問題太模糊,就像你走進圖書館,跟館員說:「給我點東西看。」館員只好隨便遞給你一本雜誌。這不是 AI 不聰明,而是它根本不知道你真正需要什麼。

如果你把問題換個方式,就會完全不一樣。比如你說:「我是一名行銷人,要寫 LinkedIn 貼文,主題是 AI 對品牌行銷的影響,請給我三個具體案例,每個 100 字。」這時候 AI 的回應就會聚焦許多:可口可樂用 AI 做廣告生成、Sephora 用聊天機器人提升互動、Netflix 用演算法推薦增強黏性。這些內容不僅有畫面感,還能直接拿來用。

要讓 AI 給你有用的答案,可以記住一個簡單公式:角色+目的+範圍+限制條件

  • 角色:告訴 AI 你是誰(行銷人、學生、工程師)。
  • 目的:說明你想達成什麼(寫 LinkedIn 貼文、準備簡報)。
  • 範圍:限定主題要聚焦在哪裡(品牌行銷,而不是 AI 歷史)。
  • 限制條件:設定輸出的形式(100 字、三個案例、要口語化)。

這就像輸入導航地址。如果你只說「我要去餐廳」,導航可能帶你去最近的一間速食店;但如果你輸入「台北市大安區某某路 100 號的日式拉麵店」,導航立刻就能提供最短路線。AI 也是一樣——輸入越清楚,輸出就越精準。


案例二|一次塞太多,AI 失焦

另一種常見的新手錯誤,就是一口氣把所有需求都塞進去,期待 AI 幫你一鍵完成。比方說,有人會這樣問:「幫我寫一份提案,內容要有市場分析、產品規劃、設計、行銷策略、數據分析,越詳細越好。」

結果會發生什麼事?AI 真的會努力給你一份「看似很完整」的長篇文件,裡面從市場規模到用戶研究、從 UI 設計到投放策略全部都有。但問題是——每個部分都只有一點點,像是抄筆記般地拼湊在一起,重點模糊不清。當你真的要用的時候,發現沒有一個章節能直接拿來實戰。這就是典型的「什麼都有,卻什麼都不夠」的輸出。

要改善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大問題拆成小問題,分步驟請 AI 幫忙。比如:

  • 第一步問:「幫我整理台灣電商 2025 的市場趨勢。」
  • 拿到結果後,再問:「根據這些趨勢,幫我想三個電商產品的功能規劃。」
  • 接著才進一步問:「針對這些產品,給我三個可能的行銷策略。」

這樣一層一層追問,AI 會像對話中的隊友,逐步幫你把提案拼湊完成,品質自然比一次塞爆要好得多。

知識點要記住:AI 更適合「逐步拆解」而不是「一次爆量」。
就像你去餐廳點菜,如果一次喊出「我要十道菜,趕快全都上」,廚房端上來的可能是一桌還沒煮熟的半成品;但如果你一開始先點一道前菜,接著再來主菜和甜點,整體體驗會舒服許多。AI 的思考模式,也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想要 AI 幫你做好事,不是把它當「萬能工廠」,而是把它當「耐心的專屬助理」。你給它清楚的任務,它才能逐步幫你完成。


案例三|假設錯誤,AI 被帶偏

最後一種常見陷阱,是「問題的前提本身就錯了」,結果 AI 只能被迫順著你的假設,產出一個聽起來正確卻毫無價值的答案。

舉個例子,有人會這樣問:「假設蘋果是一家做車子的公司,它的 iPhone 銷量是多少?」這個問題裡面有兩個矛盾:第一,蘋果(Apple)目前不是做車的公司;第二,既然它是假設成「車廠」,那又怎麼可能還有 iPhone 的銷量數據?結果 AI 只好硬著頭皮回答,要嘛給你一段「假想中的蘋果汽車公司」,要嘛亂編一個不存在的數字。你看了會覺得很荒謬,但錯的不是 AI,而是提問本身。

要解決這種情況,其實只需要先把問題拆開,把假設抽離。你可以先問:「蘋果公司目前有沒有推出汽車相關的產品或計畫?」接著再問:「請整理蘋果在手機領域的銷量數據。」這樣一來,AI 就能依照事實給你正確的資訊,而不會被誤導。

知識點在於:AI 不是糾錯機,它是依賴輸入的生成器。 你的提問如果邏輯不通,它也不會主動幫你澄清,反而會很「認真」地順著錯誤前提回答,讓結果看起來更假。

這種狀況可以用搭計程車來比喻。如果你上車就說:「司機,從台北開到巴黎要多久?」司機總不能當場教育你「這條路開不到」,他多半會半開玩笑地回答「大概需要好幾天吧」,但這個答案對你沒有任何幫助。AI 也是一樣——它不是現實檢查器,而是盡量滿足你輸入需求的生成器。

所以在提問之前,先花幾秒鐘檢查問題的邏輯,確定前提是正確的,再丟給 AI。這一步雖然簡單,卻能避免掉很多「被帶偏」的情況。


如何練習提問力?從小白到高手的四步驟

光知道壞案例還不夠,真正的重點是——那要怎麼練?其實提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透過幾個簡單步驟,從零開始慢慢養成。

第一步:先想清楚「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很多人一開始提問的錯誤,就出在沒有先釐清自己想要什麼。問 AI 之前,先對自己說:「這一題,我到底希望得到什麼?」就像去醫院掛號,你必須先知道是肚子痛還是喉嚨痛,醫生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第二步:加上使用情境(身份、場合、目的)
AI 不會讀心,它不知道你是誰。如果你補上身份與情境,它會馬上進入狀況。像是「我是一名大學生,要準備 5 分鐘的口頭報告」和「我是行銷企劃,要寫一篇 LinkedIn 貼文」得到的輸出完全不同。這就像你去餐廳點餐,如果說「我要吃素」跟「我要吃低卡路里」,廚師會幫你設計出完全不同的菜單。

第三步:限定輸出形式(字數、格式、語氣)
別怕麻煩,給 AI 一些框架,它才能幫你整理得更清楚。比方說:「請用三點條列,每點 50 字,語氣要輕鬆一點。」這種限制條件,就像幫攝影師設定好「我要橫幅構圖、要有自然光」,拍出來的照片品質自然會更符合期待。

第四步:逐步追問,像對話一樣迭代
不要期待一次就得到完美答案。好的提問通常是「對話的過程」,先問一個方向,再根據回答追加問題。這就像你在問路,路人指了一個大方向後,你再繼續追問「那我左轉後要走多久?」最後才能拼湊出完整的路線。


行動!開始打造你的 AI 提問力

看完這三個壞提問案例,你應該已經發現,AI 能不能幫上忙,關鍵根本不在它,而在於你怎麼問。模糊的問題只會換來空泛的回答;塞太多需求只會得到四不像的內容;錯誤的假設則會讓結果完全失焦。

真正的 AI 超能力,就是「提問力」。當你能夠清楚描述角色、目的、範圍和限制條件,並且懂得把問題拆解、逐步對話,你就能把 AI 變成最可靠的數位助手。

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下一次打開 ChatGPT 或其他 AI 工具時,不要急著輸入第一句話,先花三十秒想清楚「我到底想得到什麼?」然後用今天學到的公式去試試看。你會驚訝,AI 的回應品質會有天壤之別。


Read more

【AI工具地圖】NotebookLM 重磅升級:影片摘要與多語言支援全面開放,台灣用戶躍升全球前十大市場

【AI工具地圖】NotebookLM 重磅升級:影片摘要與多語言支援全面開放,台灣用戶躍升全球前十大市場

Google NotebookLM 於 2025 年 8 月 25 日宣布重大更新,將 Video Overviews(影片摘要)功能擴展至全球 80 種語言,同時大幅升級 Audio Overviews(語音摘要)功能,為非英語用戶提供與英語版本同等豐富的體驗。此次更新不僅消除了語言障礙,更讓台灣用戶受益匪淺。根據 Google 官方數據,台灣已躍升為 NotebookLM 全球前十大使用市場,顯示本地對 AI 學習工具的強勁需求。

OpenAI 重磅發布:GPT-Realtime 引領語音 AI 新紀元,挑戰 Google 語音霸主地位

OpenAI 重磅發布:GPT-Realtime 引領語音 AI 新紀元,挑戰 Google 語音霸主地位

OpenAI 於 2025 年 8 月 28 日正式發布了革命性的「GPT-Realtime」模型以及全面升級的 Realtime API,這項發布標誌著語音 AI 技術從實驗階段邁向企業級生產應用的重要轉折點。新技術不僅在語音交互自然度上實現重大突破,更透過與電信龍頭 T-Mobile 的現場合作演示,展現了語音 AI 在實際商業場景中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