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3 的新產品語言:「AI Coding = 能做任何電腦會做的事」

Gemini 3 的新產品語言:「AI Coding = 能做任何電腦會做的事」

這週的國際科技新聞,一邊是 Google 推出 Gemini 3、Banana Pro、NotebookLM 的大規模更新,一邊是 Jeff Bezos 重返 CEO 位置、準備打造能理解物理世界的 AI 新創。但當全球的 frontier model 快速往前跑,這些技術真正會先撞到誰?答案其實很明顯——跨國製造與供應鏈企業。

不只是因為 AI 會加速工廠、財務、物流系統的自動化,而是現在的地緣政治、關稅政策,已經逼著企業把「資訊、流程、系統」打掉重練。從晶片禁令、301 關稅到產能南遷,企業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某個炫目的模型,而是:到底要怎麼在多國營運時保持一致性、透明度與可治理性?

也因此,我們在 12/3(二)下午 2:30 要做一場非常重要的直播:
《AI郵報 & PwC|關稅 × 多據點佈局:企業如何打造下一代全球營運模式?》

AI郵報 & PwC《焦點直播》|關稅 × 多據點佈局:企業如何打造下一代全球營運模式?

這場會議延續上次「關稅 × 供應鏈」的脈絡,但會把討論從「關稅風險」拉到「全球營運治理」——不是只問該不該設廠、怎麼避稅,而是要從根本拆解:

  • 佈局多國後,關稅與產地規則究竟改變了什麼?企業真正容易踩雷的是什麼?
  • 跨國營運不是蓋工廠而已——流程、資料、IT 架構如何保持一致?SSC(共享服務中心)為何變成標配?
  • 在各國系統格式都不同的情況下,跨國資料如何做到看得見、對得上、用得了?

我們這次邀請到兩位重量級嘉賓:
PwC 全球稅務服務 曾博昇會計師(Paulson)
以及鈞崴電子集團資訊長 魏志仲(Werdna Wei)
兩位會直接用企業真實案例告訴你,跨國多據點到底會遇到什麼現實問題、什麼流程最容易失控、什麼 IT 架構一定要提前打底。

如果你關注製造、供應鏈、財務治理、全球布局,或你本身就在多國營運的企業工作,這場直播會非常值得你聽。

這裡報名參加活動!直播連結會於審核完後統一寄信通知

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本週的五件 AI 大事,搭配一段觀察筆記,
讓你不只是看熱鬧,也能看懂門道。


本周焦點事件

  1. Google 新產品語言:「AI Coding 不等於協助寫程式;AI Coding = 能做任何電腦會做的事」
  2. Nano Banana Pro X NotebookLM 同步更新;當知識輸入、理解、彙整、輸出,全部都在 Google 服務
  3. 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回鍋」:將共同領導新的 AI 新創 Project Prometheus
  4. Disney 童星推出 AI「亡者分身」App:2wai
  5. Meta 發布 SAM 3 與 SAM 3D:讓一張照片直接變 3D 模型

Google 推出 Gemini 3:全面超車 OpenAI!

延伸閱讀:Google 重磅推出 Gemini 3:全球最智慧 AI 模型正式登場,全面挑戰 OpenAI 領先地位

這週在 AI 圈應該沒有比 Gemini 3 更洗版的東西了。除了 Gemini 3 在各種測試的 benchmark、力壓 OpenAI、Claude 的排行榜,還有 Gemini 延伸的 Banana / NotebookLM 等延伸產品的質變。但 benchmark 本身不是重點。真正值得問的是:是什麼讓這次 Gemini 3 的更新不一樣?

Google 的新產品語言:「AI Coding 不等於協助寫程式;AI Coding = 能做任何電腦會做的事」

這次 Gemini 3 最大的變化,不是推理,也不是 multimodal,而是 Antigravity—— Google 的新一代 agent 平台。如果你是工程師,Antigravity 看起來像 Claude Code、Codex 的下一代:它能閱讀你的本地檔案、控制瀏覽器、執行 codebase 級任務。

但真正的重點不在程式能力——而在 Google 重新定義了「什麼叫 coding」。

在 Google 的世界裡:只要你在電腦上做的事情,全部都等於 code。這句話的威力在於:如果 AI 會 coding,它就能做「任何一個人類用電腦能做的事」。

  • 自己整理你的資料夾
  • 自己寫 PowerPoint
  • 自己幫你搜尋、比對、部署網站
  • 自己跑爬蟲
  • 自己架一個完整的 research workflow

觀察筆記

我們回頭看,在 Gemini 3 之前,Google 的 AI 產品邏輯一直很一致:

  1. 用 AI 強化搜尋:例如最早期的 BERT,能透過雙向 Transformer 更精準理解使用者搜尋的真正意圖;到後來由 Gemini 驅動的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 (SGE),就是現在你在 Google 上會看到的 AI 搜尋總結,直接幫你整理好多個來源的資訊。
  2. AI 用來幫你理解資訊,而不是幫你完成任務:100 萬 token 極大上下文窗口,讓所有處理大型文件的人第一時間就想到 Gemini;NotebookLM 則把多來源內容彙整成摘要、重點、甚至自動生成 Podcast,讓習慣用「聽」來吸收內容的讀者,也能把這套工具當成知識輔助器。

這兩件事,構成了過去至少五年的 Google 產品語言:
資訊式 AI(Assistive AI),而不是行動式 AI(Agentic AI)。

有人會說 Gemini 重返戰場,但我發現有非常多人的主力一直都是 Gemini。我的話則是 ChatGPT 主力,大 Token、多來源就使用 NotebookLM

而我認為,這正是 Gemini 3 的真正轉折點。因為 Google 從來沒有這麼明確地把 AI 定位成「行動系統」,不是只幫你看懂資訊,而是能替你執行任務、完成流程、在電腦上採取行動。

還想看更多嗎?完整內容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加入我們~

Read more

Shallotpeat:OpenAI 的「土壤革命」與下一階段 AI 的臨界點

Shallotpeat:OpenAI 的「土壤革命」與下一階段 AI 的臨界點

最近在業界內部流傳的「Shallotpeat」——OpenAI 新一輪大型模型計畫的代號——看似輕巧,實際上卻透露出一個關鍵訊息:OpenAI 準備回到土壤,從基底開始重建。 比起模型大小或架構變革,「Shallotpeat」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它所暗示的心態轉向:訓練環境本身可能需要被重新定義。 為什麼是 “Shallotpeat”? 「紅蔥頭無法在泥炭土中好好生長。」 這句在相關報導中提到的比喻,是 OpenAI 本次重置的核心精神。 在過往幾代模型中,OpenAI 更注重規模與性能的線性成長;如今,當 Google 的 Gemini 3 在多項基準指標上取得領先,OpenAI 的回應卻並非「堆更多 GPU、加更大參數」,而是更接近一次農夫式反思: 如果土壤本身出了問題,那麼播更多種子、灌更多水,都無法換到健康的作物。 Shallotpeat 的訊號,是 OpenAI 疑似準備調整預訓練資料、訓練架構、資料管線與底層工程哲學——這些是外界最常忽略、也是模型競爭中最難追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