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與 Kaggle 推出 AI Agent 五天密集課程:從零打造自主智能體,全程免費開放

Google 攜手 Kaggle 推出免費五天課程,教你從零實作可部署的 AI 智能體。

Google 與 Kaggle 推出 AI Agent 五天密集課程:從零打造自主智能體,全程免費開放

AI Agents 為何成為 2025 年的關鍵轉折點

人工智慧正在從「生成式 AI」邁向「行動式 AI」。
過去,AI 的任務多停留在被動生成——例如翻譯、摘要或圖像創作;
而如今的趨勢,是讓模型主動思考、規劃並執行行動,進入「Agentic AI」時代。

為了幫助開發者掌握這項新興技能,Google 與 Kaggle 於 11 月聯合推出全新課程——
《5-Day AI Agents Intensive Course》,一個面向開發者的「五天密集訓練營」,
旨在讓學員從零起步,在五天內完成可部署的 AI 智能體。


課程簡介:Kaggle × Google 的「AI Agents 強化訓練營」

這門課程是 Kaggle Learn 全新 AI Agents Curriculum 的首個階段性課程,
由 Google AI 工程團隊親自設計,結合理論與實作。
課程完全免費,並提供互動式 Notebook 與官方 Playground 環境,
幫助開發者快速實作、測試與部署屬於自己的智能體。

適合對象

  • 具備 Python 或 LLM 基礎的開發者
  • 想從資料科學轉向智能體應用的工程師
  • 想學習多步推理與自動化任務的研究者

課程特色

  • 每日任務僅需約 1 小時
  • 免費取得 Kaggle Certification Badge
  • 由 Google AI 工程團隊參與設計
  • 附加多模型實驗環境 Agents Playground

課程內容總覽:5 天完成可運行的 AI Agent

Day 1|What Are AI Agents?(AI Agent 基礎)

從 LLM 與 Agent 的差異談起,介紹 ReAct、AutoGPT、LangChain 等經典架構。
實作內容:在 Kaggle Notebook 中構建第一個「算術 Agent」,
學會讓 LLM 呼叫外部函數(Function Calling),理解核心循環
Perception → Reasoning → Acting。


Day 2|Tools and APIs(工具與外部接口)

學會讓 Agent 使用外部工具,例如 Google Search、Python REPL。
解析 OpenAI 與 Gemini Function Calling 的差異,
並完成能查詢即時天氣與匯率的多功能 Agent。
關鍵概念:「Tool abstraction」與安全的外部操作。


Day 3|Planning and Memory(計畫與記憶)

探討長短期記憶(Memory Buffer / Summary Memory),
學會透過 Task Decomposition 讓 Agent 拆解任務並自動規劃。
範例專案:讓 Agent 自動撰寫研究報告。
重點:學會記憶持久化與多步推理的最佳實踐。


Day 4|Multi-Agent Systems(多智能體協作)

引導學員構建多角色協作的智能體系統。
專案案例:「Research Team Agent」——包含 Researcher、Summarizer、Writer 三個角色。
核心重點:多智能體溝通協定(Message Passing)與任務分工。


Day 5|Deploy and Evaluate(部署與評估)

教你在 Kaggle Notebook、Colab 或 Vertex AI 上部署智能體。
引入三大評估指標:成功率(Success Rate)工具準確率(Tool Accuracy)延遲與成本(Latency & Cost)
最終專案:構建一個能回答金融問題並自動生成摘要的可運行 Agent。


完成課程後你將學會

  • 設計、實作並評估一個完整智能體
  • 掌握 Tool-using Agent 架構與記憶系統
  • 構建多智能體協作場景
  • 在 Kaggle 環境中部署與測試 AI Agent
  • 利用雲端 API 打造真實可用的產品原型
官方課程連結:https://www.kaggle.com/learn-guide/5-day-agents

Google 最新白皮書《Introduction to Agents》:從原型到生產級智能體

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Google 同步發佈了最新白皮書
《Introduction to Agents》,提供完整的概念框架與實踐指南。
白皮書指出,智能體是語言模型在軟體世界中的自然延伸,
其核心不在於「讓模型更聰明」,而是讓模型能行動


智能體的核心架構:模型、工具、編排層

模型(大腦)

負責推理、分析與決策,可採用通用模型或多模態模型。

工具(雙手)

負責與外部世界互動,例如 API、資料庫、搜尋引擎與執行代碼。

編排層(神經系統)

負責控制思考與行動的循環,包括規劃、記憶與反饋。
Google 建議使用「多模型路由」策略——大模型規劃,小模型執行,
在性能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智能體的工作循環:思考—行動—觀察

根據白皮書,智能體在執行任務時會經歷五個階段:

  1. 接收任務(任務觸發)
  2. 感知環境(收集上下文)
  3. 思考(規劃行動路徑)
  4. 執行(呼叫外部工具)
  5. 觀察與修正(更新記憶與策略)

這個循環使得智能體能在不依賴人類的情況下完成多步推理與決策。


Agent Ops:AI 工程的新時代

Google 將智能體開發的工程實踐命名為 Agent Ops
這是 MLOps 與 DevOps 的進化版,
核心在於可觀測、可評估與可調試的智能體運行環境

主要包含:

  • 成功率與準確率監控
  • 成本與延遲追蹤
  • 使用模型作為自動評審者
  • 透過 OpenTelemetry 追蹤智能體行為
  • 以人類回饋(HITL)持續優化迭代

智能體的未來:從協作到自演化

Google 在白皮書中提出智能體的五個演進階段:

等級類型特徵說明
0 級核心推理系統靠預訓練知識運作,無法互動
1 級工具連接型智能體可存取外部 API
2 級策略型智能體具備規劃與記憶能力
3 級多智能體協作系統多角色分工與通信
4 級自演化智能體能自主學習與生成新工具

這一階段的轉變,標誌著 AI 正邁向「自組織、自適應」的真正智慧。


從開發者到「導演」:Google 對智能體時代的定義

Google 在結論中指出,開發智能體的角色更像是「導演」——
開發者不再只是寫代碼,而是設計舞台、設定上下文、挑選工具,
讓模型與外部系統協同運作,完成複雜任務。

這也是未來 AI 產業的新機會:
懂得如何讓模型「思考並行動」的開發者,
將成為企業數位轉型與自動化流程的核心人才。

Source

Read more

【PwC Insight Hub】從關稅風暴到供應鏈重組:台灣製造業如何用三步走出「不確定時代」

【PwC Insight Hub】從關稅風暴到供應鏈重組:台灣製造業如何用三步走出「不確定時代」

美中關稅戰再起,台灣製造業正被迫重新定義「供應鏈韌性」。 2025 年初,美國再度擴大《301 條款》,對中國鋼鋁、電池材料、電子零組件課徵 25% 關稅,短短數週內,多家台廠被迫調高報價、重排交期。這不只是成本上升,更是供應鏈節奏全面失衡。 PwC Consulting 結合 SAP 的 Control Tower、IBP 與 EWM 三大平台,提出「可預演的供應鏈」解法,幫助企業即時看見異常、模擬多情境風險,並快速重配物流與倉儲。從「看不見」到「能預演」、再到「自動行動」,成為台灣製造業在地緣政治與關稅夾擊下的生存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