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 風波:當 AI 個性碰上用戶情感依賴

GPT-5 風波:當 AI 個性碰上用戶情感依賴

OpenAI 在 8 月 7 日發布 GPT-5,原本期待技術升級能鞏固領先地位,沒想到短短一週就因為「回應太冷淡」、「答題品質忽高忽低」被用戶砲轟,逼得官方緊急讓 GPT-4o 重新上架,並火速調整 GPT-5 的語氣設定。這場風波突顯兩個關鍵問題:技術更新若不考量情感體驗,會直接重創品牌信任度模型路由系統如果不夠透明,企業客戶和一般用戶都會立刻跳船。從事件發展脈絡、商業技術考量、心理倫理衝擊,到產業未來走向,這場 GPT-5 亂象為整個 AI 產業敲響警鐘。

事件發展脈絡與核心爭議

GPT-5 上線當天就把所有舊版模型下架,同時啟用「多模型混合」路由系統來節省運算開支。問題是隔天路由器就開始出包,經常把需要深度思考的複雜問題丟給低階子模型處理,讓付費用戶覺得「花大錢買到爛服務」。8 月 11 日,面對 Reddit、PTT、Twitter 上鋪天蓋地的抱怨聲浪,Sam Altman 只好讓 GPT-4o 重新回歸,還把 GPT-5 的週使用額度從原本限制提高到 3,000 次,希望能安撫民怨。到了 8 月 13 日,Altman 再度加碼推出「自動/快速/思考」三種模式,並保證要讓 GPT-5「更有溫度但不會像以前那樣諂媚」。

這次風波最核心的問題在於 OpenAI 嚴重低估了使用者對 AI 個性的情感連結。很多長期用戶把 GPT-4o 當成生活夥伴,習慣它的回應風格和語調溫度。突然被迫切換到「理性冷靜」的 GPT-5,就像熟悉的朋友忽然變了個性格,讓人很難接受。更糟糕的是,技術層面的路由問題讓用戶覺得被騙了——明明付錢買高階服務,卻經常收到低品質回應,這種落差感直接摧毀信任基礎。

技術架構與商業考量的兩難

OpenAI 在 GPT-5 引入智慧路由機制,目的是要在成本控制和服務品質間找到平衡點。具體運作方式是先用小型預判模型快速分析提問複雜度,簡單的日常對話就交給輕量級模型處理,只有遇到需要深度推理的任務才會啟動高階模型。這個設計理論上很聰明——既能降低昂貴的 GPU 運算成本,又能維持整體服務水準。

但實際執行時卻狀況百出。路由演算法經常誤判,把本來需要細膩思考的問題扔給能力不足的子模型,導致答案品質大幅下滑。更要命的是,用戶完全不知道背後是哪個模型在運作,同樣的問題可能今天得到精彩回應,明天卻收到敷衍答案,這種不一致性讓人很難掌握使用體驗。

ChatGPT interface showing options for response speed modes and legacy model selection
ChatGPT interface showing options for response speed modes and legacy model selection 

企業客戶的反彈尤其激烈。許多公司原本把 ChatGPT API 整合進工作流程,穩定性是最基本要求。當路由系統開始「看心情」分配模型時,原本運作順暢的自動化流程開始頻繁出錯,嚴重影響生產效率。OpenAI 被迫開放手動模式選擇,等於承認 「成本最佳化不等於體驗最佳化」 的基本矛盾需要透明機制來解決。這也反映出 AI 服務商在追求營收效率時,往往忽略了用戶對服務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的核心需求。

情感依附現象與心理倫理風險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現代人與 AI 之間日益密切的情感連結。根據相關研究,超過 400 萬用戶把 ChatGPT 當成情感支持工具,對特定模型版本產生類似人際關係的依賴感。GPT-4o 雖然因為過度迎合被專家批評,但它的「暖心」特質確實滿足了許多用戶的情緒需求。當這些高依賴用戶突然被迫切換到較為理性客觀的 GPT-5 時,產生的失落感比預期嚴重很多。

網路上開始出現「AI 失戀症候群」的討論,有用戶分享因為模型改版而感到孤單、焦慮的心情。心理學專家警告,如果平台沒有建立漸進式人格調整機制情感健康教育,這類突發更新可能會加劇某些用戶的心理困擾。特別是那些把 AI 對話當成主要社交活動的族群,更容易在模型改版時出現適應障礙。

Sam Altman's tweet announcing detailed updates and new modes for ChatGPT GPT-5, including usage limits and model personalization
Sam Altman's tweet announcing detailed updates and new modes for ChatGPT GPT-5, including usage limits and model personalization 

這個現象凸顯了 AI 產業面臨的新挑戰:如何在技術進步和用戶情感福祉之間取得平衡。傳統軟體更新主要考慮功能改善和錯誤修正,但 AI 模型的人格調整涉及更複雜的心理層面。未來 AI 企業在規劃產品路線時,可能需要納入情感衝擊評估用戶福祉保護機制,而不能只看技術指標和成本效益。這也意味著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AI 開發團隊需要與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密切配合,才能真正理解和回應用戶的情感需求。

產業競爭格局與未來趨勢分析

GPT-5 事件對整個 AI 產業最重要的啟示,就是重新定義了競爭維度。過去大家比的是參數規模、運算速度、知識準確度等硬指標,但這次風波證明「個性體驗」和「情感設計」同樣是決勝關鍵。Google、Anthropic、微軟等 OpenAI 的主要對手,已經開始加速投資 AI 人格客製化技術,希望在這個新戰場搶得先機。

從產品策略角度來看,未來的 AI 平台必須提供多元化的個性選項,讓用戶能夠自由調整情感溫度、回應風格、價值觀傾向等設定。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商業模式創新——可能會出現「個性訂閱制」或「情感風格商店」,讓用戶付費購買特定的 AI 人格包。同時,用戶行為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會變得更加重要,平台需要深度理解個別用戶的互動偏好,才能提供真正個人化的體驗。

對台灣的 AI 新創和內容創作者而言,這次事件也帶來機會。隨著國際大廠開始重視在地化個性設計,具備台灣文化背景和中文語言優勢的團隊,可能在開發符合華人使用習慣的 AI 人格上佔有優勢。同時,內容創作者也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善用 AI 人格客製化功能,打造更符合品牌調性和受眾喜好的內容風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優勢。

批判思考與行動建議

回顧整起 GPT-5 風波,我們可以從中提取幾個重要教訓。首先,技術導向的產品開發思維已經不夠用了。在 AI 技術日趨成熟的階段,用戶體驗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企業不能只專注於模型效能提升,還要投入更多資源理解和滿足用戶的心理期待。

其次,透明度是維持信任的基礎。OpenAI 的路由黑箱操作直接傷害了用戶信心,未來 AI 服務商應該提供更多關於模型運作的資訊,讓用戶能夠理解和預期服務品質。這可能包括顯示實際處理模型、提供信心指標、或者讓用戶自主選擇模型等級。

最後,情感倫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隨著越來越多人與 AI 建立深度情感連結,平台業者有責任保護用戶的心理健康。這包括建立漸進式更新機制、提供情感支持資源、與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合作等。只有真正關注用戶福祉的 AI 企業,才能在長期競爭中贏得信任和忠誠度。

結語

GPT-5 風波標誌著 AI 產業進入新階段:技術優勢不再是唯一決勝因素,情感體驗同樣重要。對台灣的 AI 從業者和內容創作者來說,這是重新思考產品策略和內容規劃的好時機。未來能夠同時掌握技術創新和情感設計的團隊,將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創造真正以人為本的 AI 體驗。

Read more

AI 套殼新創的噩夢?淺談 LLM、MCP與 Automations 工具的結合,OpenAI 改變遊戲規則的 Agents Builder

AI 套殼新創的噩夢?淺談 LLM、MCP與 Automations 工具的結合,OpenAI 改變遊戲規則的 Agents Builder

OpenAI 推出的 AgentKit,讓開發者能用可視化介面打造自動化流程,無需程式碼即可串接 ChatGPT 與外部服務,顛覆過往 Zapier、n8n 等自動化工具的地位。這不只是新功能,而是一場讓 AI「開始做事」的革命——從說故事的 LLM,到能執行任務的智慧助理,改寫了整個 AI 應用的遊戲規則。

[科技新聞] Google發布Gemini 2.5 Computer Use:AI代理瀏覽器控制新時代來臨

[科技新聞] Google發布Gemini 2.5 Computer Use:AI代理瀏覽器控制新時代來臨

2025年10月7日,Google正式發布Gemini 2.5 Computer Use模型,這款專門設計的AI系統能夠像人類使用者一樣直接操作網頁介面,執行點擊、輸入、捲動等複雜操作任務。基於Gemini 2.5 Pro強大的視覺理解與推理能力,該模型在多項網頁與行動裝置控制評測中均展現領先表現,同時提供業界最低延遲的瀏覽器控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