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 Path in Tech】Mira Murati 是誰?從 OpenAI 技術長到 AI 創業者,她如何走在時代最前線
前 OpenAI 技術長 Mira Murati,以工程視角推動 GPT 與 AI 安全落地,如今以創業者身分重塑次世代 AI 路線。
在 AI 的敘事裡,大多數聚光燈都落在模型參數、產品更新與公司動盪。但在這些急促的浪潮背後,有一位風格極其安靜、卻深刻影響 AI 走向的女性工程領袖:Mira Murati。
她不以張揚見長,也不常出現在社群風暴的一線;然而從 GPT-3 到 ChatGPT,從 DALL·E 到人類回饋學習,她的身影始終位於技術、產品與倫理的交界點上。
2025 年,從 OpenAI 轉身另起爐灶後,她的名字再次被全球討論。這不只是職涯的下一章,更是女性 STEM 在 AI 最高層級現身的重要時代意義。
她是誰:跨越國界、領域與角色的工程師領導者
Mira Murati 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在青少年時期移居加拿大,之後進入 Dartmouth College 主修工程。她的背景並不典型:不是科班 AI 研究者,也不是一路在矽谷大廠歷練的管理者,而是一位在硬體、軟體、產品與機械工程之間穿梭的跨領域人才。
在加入 OpenAI 之前,她曾在 Tesla Model X 的工程團隊工作,之後也在 Leap Motion 負責先進互動技術。這些經驗讓她具備了一種少見的能力:理解人機互動、產品落地與工程複雜度之間的微妙平衡。
她在 2018 年加入 OpenAI,2022 年成為 CTO,一路經手了近年最受全球關注的 AI 產品。
對她而言,工程不是冷冰的數字,而是「要讓技術真正被使用」的完整路徑。這種務實與結構感,也成為她後來能夠帶領大型模型落地的基礎。

在 OpenAI 的六年:把模型變成世界正在使用的工具
世界看到的是 ChatGPT 這款產品本身,但在產品背後,真正要處理的是:
高運算需求、模型與使用者行為之間的偏差、對齊(alignment)困難、倫理審查、推出後的安全調整,以及跨領域團隊之間的協作。
這些挑戰背後,每一項都需要技術深度與決策能力同時存在,而這正是 Murati 的強項。

她不是「研究型 CTO」,而是「整合型 CTO」
她最擅長的不是發表突破性的論文,而是讓研究成果能走出論文、走出實驗室,成為日常的工具。
GPT-3 的 API、ChatGPT 的產品化、DALL·E 的用戶體驗與安全規劃,她都參與其中。
這不是單點突破,而是一種全局性的工程視野。
她的技術哲學:能力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可控越好
在 AI 軍備競賽越演越烈的張力下,她強調的是:
- 模型的可預測性
- 與人類行為之間的對齊
- 可長期維護的架構
這些想法在大型科技公司裡其實很罕見,因為大多數人追求的是更大的算力、更快的迭代、更高的爆發亮點。
但她提醒團隊:「如果產品沒有安全的落地方式,那麼能力本身仍不算成功。」
工程之所以困難,不是因為複雜,而是因為要為真實世界負責
在 OpenAI 的內部,她以「細節整合能力」而聞名。
這種能力讓她在跨部門的模型落地討論中,常常能指出其他人忽略的邏輯缺口。
她不是最吵的聲音,但往往是最能讓團隊「進入正確節奏」的一位。
這些特質,也使她成為許多女性工程師心中的安靜力量:
身在高處,不必尖銳,也能堅定。
離開 OpenAI:當技術走到臨界點,她選擇重新定義自己的下一步
2024–2025 年,OpenAI 經歷了高度動盪:內部方向分歧、外部監管壓力、商業化加速與研究倫理之間的拉扯。
外界很難得知決策細節,但當 Murati 在 2025 年初選擇離開時,科技界整體反應出奇一致:
這是一位在技術高峰時做出的主體選擇,而不是被動離開。
離開後,她創辦了新 AI 實驗室 Thinking Machines Lab。
這家公司的名稱本身就透露了她的方向——不是盲目追逐參數或算力,而是回到人工智慧真正重要的根本問題:
- 如何讓模型的推理結構更穩定?
- 如何提高可解釋性與一致性?
- 如何讓 AI 成為能與人類真正協作的系統,而不只是快速生成內容?
這些問題聽起來不如「打造下一個更大的模型」那麼吸睛,但它們正是 AI 下一個時代能否成熟的核心。
Murati 不是離開巨型船艦,而是選擇造一條能航向更遠目標的船。
I started Thinking Machines Lab alongside a remarkable team of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builders. We're building three things:
— Mira Murati (@miramurati) February 18, 2025
- Helping people adapt AI systems to work for their specific needs
- Developing strong foundations to build more capable AI systems
- Fostering a…
女性 STEM 的視角:她不是“唯一的例外”,而是新典範的開端
科技領域從來不是對女性最友善的環境,而在 AI 領域更是如此——
學歷門檻高、職涯要求跨學科、晉升路徑模糊、產品迭代速度快到容不下猶豫。
然而,Murati 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不是用吵鬧,而是用專業」的證明。
她提供了不一樣的女性領導典範
在 AI 與科技公司裡,我們常看到的領導者更趨向外向、敢言、商務導向,而她則展現另一種可能:
- 内斂但堅定
- 以思考深度取代單純亮點
- 用工程視角引導產品方向
- 把模型的倫理與安全納入工程必須關注的部分
這些特質讓女性工程師看到:
不必模仿任何現有的領導語言,也能成為真正的決策者。
她的跨界背景,讓 STEM 的進入門檻被重新定義
Murati 不是一路待在研究機構,也不是以純科學背景進入產業。
她跨過硬體、軟體、機械工程與產品,反而成為整合大型模型的最佳例子。
對所有 STEM 女性而言,她的路徑提醒了一件事:
你不需要完美符合某種模板,只需要持續推進你的專業厚度。
她所處的位置,就是 AI 時代最核心的十字路口
在 2025 年,全球的 AI 敘事正朝三個方向展開:
- 更大、更強的 Frontier Models
- 更小、更安全的可部署模型
- 更注重可解釋性與責任機制的「第二代 AI」研究
而 Murati 所創建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正處於後兩者之間。
她要做的不是下一個爆紅應用,而是:
讓 AI 的推理能力變得更像「人類能信任的工具」。
在這個時代,這樣的技術方向比任何華麗的 demo 都更重要。
Her Path in Tech 的結語:從聲量稀薄之處走到技術核心,她讓女性 STEM 有了全新的敘事
在研究者、工程師、創業者、科技領袖的光譜上,Murati 的位置並不容易被定義。
然而,她的故事給女性科技人帶來的啟發卻極為具體:
- 你可以安靜,但你的想法可以很有力量。
- 你可以不是典型背景,但你可以走到產業的最前線。
- 你不必在巨型公司待到永遠,離開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 你不需要成為“下一個誰”,你可以成為「第一個你」。
- 真正的技術領導,不是追逐速度,而是守住方向。
在 AI 時代的故事裡,她示範了一種新的女性技術角色——
不是附屬於某個巨頭,也不是必須在舞台中央;
她是那位在白板前思索、在模型邏輯中尋找平衡、在轉折中堅守原則的工程師。
也是那位願意離開所有光環,重新打造自己技術哲學的創業者。
這條路,就是她的 Her Path in 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