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 Insight Hub】為什麼庫存壓力總是失控?這家製造商用 AI 做到 40% 減量的背後邏輯
日劇《下町ロケット》(下町火箭)講的是一間小工廠靠自研技術打進大企業供應鏈的故事,熱血背後,其實藏著最真實的製造業痛點——當每個部門都想「多備一點」以防萬一,庫存卻越堆越高。 PwC Consulting 協助一家高精密製造企業導入 AI × IBP 庫存優化計畫,重構權限模型與預測機制,在幾季內削減 40% 可控庫存。這篇案例揭示:減庫存的關鍵,不是砍料,而是讓整個組織都能「看得清風險、算得出彈性」。
《下町ロケット》(中文翻譯:下町火箭)是 2015 年由阿部寬主演的日劇,改編自池井戶潤的小說,講的是一間東京下町的小工廠,怎麼靠著火箭引擎零件的自研技術,一路打進大企業供應鏈的故事。
表面上,它是一部關於「職人精神」與「中小企業對抗大企業不公」的熱血劇集;
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劇中大量與現實工廠無比貼近的管理痛點:
- 當上游供應不穩、交期緊迫,採購端寧願超前叫貨,也不願冒風險,形成過度備料(over-buffering);
- 財務部門為了控成本與資金週轉,對庫存高度敏感;
- 技術與現場人員則主張「一定要有備料彈性,才能避免停線或品質出包」。
這些情節不是戲劇誇張,而是從中小企業到全球大廠都會遇到的真實困境。每個角色都從自己的角度做了「看似合理」的選擇──結果卻把整體庫存壓得更高、系統更難協調。
多備一點,真的比較安全嗎?
在供應鏈管理的世界裡,庫存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備太多會壓資金、佔空間,備太少又怕斷料、趕不上交期。很多製造業主管會說:「我們不是不想減庫存,而是不能不備料。」但這種出發點,很容易讓企業陷入一種結構性錯覺:
「我們以為問題出在備得不夠,而不是預測不準、流程不清、或權責不明」
換句話說,庫存過高可能不是「風險控得太少」,而是「看不清風險在哪裡」。這正是許多企業長期無法解決庫存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篇文章不是要談怎麼「再省一點成本」,而是想說明:為什麼從根本上重構庫存策略,才有可能同時實現穩定性與效率。
我們會從一間 PwC Counsulting 實際協助的高精密製造企業出發,拆解他們如何在短短幾季內,把可控庫存削減 40%,並在全球供應鏈不穩的當下,反而建立起更有韌性的生產系統。
不是流程出問題,是誰都能備料卻沒人該負責
這家工業製造企業早已導入 ERP,該有的流程也都有。但問題在於,每個人都能下單備料,但沒人真正負責庫存合理性。
想像這種場景:
- 業務怕交不出貨,要求加備一波;
- 生管怕機台停工,也偷偷拉高安全庫存;
- 採購部門趁有好價就先訂一批;
- 財務則抱怨週轉率太低、庫存壓力太高。
乍看之下每個部門都沒錯,但整體庫存卻越堆越高。這不是流程沒設好,而是「流程邏輯」和「權限分配」完全不對稱。
PwC Consulting 在這個案子裡做的第一步不是改流程,而是建立一套「should-be 權限模型」:
什麼人、在什麼條件下,有備料的權限;而什麼樣的庫存,應該歸屬在哪個角色負責。
這不只是為了管控權限,更是讓整個供應鏈從臆測式下單 → 模型式決策的第一步。
減 40%,怎麼做到?不是砍庫存,而是重建預測與彈性
這家企業在導入 PwC Consulting 的庫存優化計畫後,最終將原物料與外購件的可控庫存削減了 40%,而且是在產量成長的情況下做到的。這點非常關鍵,因為代表它不是靠「縮編」「延遲交期」或「消耗老庫存」來達成的。
我認為,這背後的關鍵不是「把東西砍掉」,而是建立一個能讓企業看清楚、動得了、排得快的供應鏈系統。
具體作法上,PwC Counsulting 採取了以下幾個策略層面的變革:
- 從靜態庫存 → 動態模擬:用 IBP(Integrated Business Planning)工具模擬多種 demand scenario,提前演練缺料與備料時機。
- 從標準配置 → 彈性配置:重新定義「什麼才是必要備料」與「何時需要保守策略」,讓每筆備貨有據可循,而非一刀切。
- 從單點下單 → 端到端共識:導入「供應鏈控制塔」邏輯,讓採購、生管、業務、財務看的是同一組數據模型,形成「一致行動準則」。
簡單說,他們做的不是「減庫存」本身,而是建立一個世界級供應鏈該有的思考框架,讓預測變得可驗證、行動變得有邏輯。
在這樣的架構下,AI 不再只是提示工具,而是一個決策模擬的好夥伴。透過 AI 模型,我們可以根據歷史波動、需求分類與供應風險,快速建立出多版本的備料策略情境,並量化其成本與風險,讓人能更快「看到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而不是事後拆解失誤。
這也是我認為 AI 在供應鏈裡能發揮作用的起點:當權責模型與數據框架一致時,AI 的建議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另一種猜。
為什麼在這種時代,減庫存反而變得更重要?
過去很多製造業的默契是:「多備一點,總比臨時斷料好。」但在現在這種供應鏈高風險的時代,這句話其實正在反過來成為風險本身。地緣政治、關稅波動與運輸不穩定,正在讓「庫存」從緩衝角色變成拖油瓶。
舉幾個現象你會更有感:
- 因為關稅政策不穩,原本從中國進的料,可能突然得改線,舊料一堆、新料還沒來;
- 因為地緣政治風險,跨境運輸時間變長,進貨頻率不敢太低,結果又被迫多備一輪;
- 因為供應來源分散、資料不同步,導致很多庫存根本「可用不可見」,備了還要再備。
這些都讓企業原本備來「避險」的庫存,變成一種沒有換到更高彈性的資產沉沒。
我認為,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企業需要的是一種新的庫存邏輯:
不是多備,而是能快備、會變。不是看庫存,而是看風險權重。
這種轉換,不只需要技術,更需要決策架構的重建。而這正是我們在前一段談到「端到端權限模型」「彈性策略分類」「AI 模擬規劃」的意義所在。
減庫存不是目的,而是供應鏈越趨成熟化的副產品
這家工業製造商最後做到了什麼?成果不只是單一指標的進步,而是形成一個可以複製、擴張的供應鏈策略邏輯。
實際成效包含:
- 制定涵蓋端到端流程的庫存削減路徑圖,清楚定義供應商、現場零件、生產與交付的關鍵節點與決策節奏;
- 原物料與外購零件庫存減少約 40%,釋放大量營運資金;
- 供應商協作效率提升,關鍵件備料提前期縮短;
- 跨部門協調會議次數大幅減少,決策週期從一週壓縮至 2–3 天;
- 預測與調度模型能即時模擬不同情境,提升應對地緣變化的彈性;
- 財務單位能清楚掌握庫存結構與週轉率變化,推動與 ESG 財務掛鉤的決策依據;
- 描繪以簡潔性與穩定性為核心的世界級供應鏈藍圖,實現成本與交付效率雙重優化。
這些效果不是靠單點施壓或一次砍到底,而是來自一整套底層邏輯的重構──PwC Consulting 將這套方法總結為「從人治到模型治理」
- 不是憑經驗備料,而是透過模型模擬風險與需求情境
- 不是部門各做各的,而是透過控制塔建立共識決策機制
- 不是事後拆帳,而是事前模擬成本、風險與客戶影響的最優組合
從戰術成果到策略升級,該怎麼開始?
你也許會問,那其他企業能不能做到?
我們觀察到的關鍵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怎麼開始,才跑得久」。
很多企業一談到要推數位供應鏈,就會陷入「要嘛全部改、要嘛先等等」的困局。但事實是——供應鏈升級從來不是大改起步,而是小規模、快驗證、穩擴張。
也就是 PwC Consulting 採取的做法:
用 MVP(最小可行專案)找出企業庫存裡最痛的一塊,先做局部建模與流程串接,跑通後再逐步複製。
而在這過程中,AI、IBP、控制塔這些工具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加速器。你要先有一套能被模擬、能共識決策的供應邏輯,工具才有發揮空間。
減庫存不是萬用解方,不同行業的策略選擇也該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減庫存本身不是目的,也不該用同一套策略套用所有產業。不同產業的供應鏈特性、波動來源與庫存成本結構,決定了優化庫存的「起手式」也應該有所差異。
舉例來說:
- 電子產業:產品週期短、客製化高,供需波動劇烈,預測準確度是關鍵,特別適合導入 AI 模擬與需求分類(ABC 分類 + volatility mapping)。
- 化工與原物料產業:安全庫存與儲運風險為主軸,庫存壓力多來自批量採購與運輸時差,則更需要強化風險緩衝模型與地緣調度彈性。
- 汽車與機械產業:多階組裝、長交期物料多,庫存優化要從BOM 展開結構與供應商協同能量著手。
- 零售與快速消費品(FMCG):SKU 多、季節性強、促銷密集,需強化促銷反應模型、動態貨架配置與快週轉高頻補貨能力。
這些差異意味著——不是所有企業都該砍一樣的庫存,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該用一樣的工具。真正成熟的供應鏈,是根據自己面對的風險來源、現有基礎與競爭策略,找到最適優化節奏與工具組合。
真正的世界級供應鏈,不靠硬砍,而靠看得清
很多企業以為導入 AI 是為了讓它幫我們「做決定」。但這篇案例提醒我們:AI 做不了你的決定,但它能讓你的決定更有邏輯、價值,這才是導入AI 最大的意義。
它幫你把來自各部門的假設、限制、策略邏輯整理在同一套語言裡——讓財務不再只關心週轉率,採購不再只關心單價,生產不再單看良率,而是看見一份可預演、可比較的未來劇本。
在這樣的場景中,AI 的任務不是決定答案,而是幫你排出版本、標出風險、整理脈絡。 它不是來做選擇的,而是來讓你的選擇更透明、更一致、更能對齊全局。
PwC Consulting 的觀察 是,真正能減下庫存、提升彈性的,不是 AI 本身有多聰明,而是整個組織有沒有一套能被 AI 理解、也能讓彼此對齊的預測語言。
當預測不再只是憑直覺,而是透過「模擬來理解未來」——這才是 AI 在供應鏈裡,真正該扮演的角色。
立即深入了解更多實務案例
面對地緣政治與供應鏈再平衡浪潮,企業該如何運用 AI 與智慧稅務策略,化挑戰為全球擴張新契機?
歡迎報名《AI 焦點直播|關稅新局:台灣企業面臨的挑戰與全球擴張機會》,由 AI 郵報主編 Hank 與 PwC Taiwan Consulting 專家 與產業代表共同解析最新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