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題】垃圾去哪了?從 AI 辨識垃圾到 ESG 數據追蹤:AIRECO 如何打造智慧回收工廠?

過去十年,全球每年產生的廢棄物已超過20億公噸,預計到 2050 年將增至 38 億噸,增幅約為 70%。而其中只有約 13.5% 被有效回收或再利用。無論是發展中國家缺乏基礎設施,還是已開發國家面臨分類成本過高、利潤過低的現實,「回收」這件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仍是一場看不到成果的苦工。

【深度專題】垃圾去哪了?從 AI 辨識垃圾到 ESG 數據追蹤:AIRECO 如何打造智慧回收工廠?

過去十年,全球每年產生的廢棄物已超過20億公噸,預計到 2050 年將增至 38 億噸,增幅約為 70%。而其中只有約 13.5% 被有效回收或再利用。無論是發展中國家缺乏基礎設施,還是已開發國家面臨分類成本過高、利潤過低的現實,「回收」這件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仍是一場看不到成果的苦工。

然而,這並不代表回收產業沒有價值,事實上,它正站在產業升級的關鍵交叉口。隨著 ESG 成為企業經營的新指標,如何將資源「再生」與「減碳」有效連結,讓回收不只是成本中心,而是變成能創造報表價值的「綠色基礎建設」,已成為各國政府與大型企業積極佈局的新賽道。

這也凸顯出傳統回收產業長年面對的困境:高度依賴人工經驗、分類效率低落、流程缺乏數據管理。在這樣的斷層之中,AI 不只是技術升級的工具,更可能是改寫整條供應鏈邏輯的關鍵因子。從影像辨識、分類自動化,到碳排與營運數據整合,人工智慧正重新定義「回收場」的角色與價值。

AIRECO 的出現,正是這個轉型浪潮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台灣案例。

一、AIRECO 是誰?

▍公司背景:成立時間、地點與創辦初衷

AIRECO(宜科循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23 年,總部位於台南市,是一間專注於智慧回收系統的科技新創。這家由一群來自 AI、機械與環保背景的台灣青年所創立的團隊,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打造一個「看起來很潮的 AI 專案」,而是為了解決台灣與全球資源回收流程中真正存在的痛點:低效率、高人力依賴、缺乏數據透明與管理系統

創辦人們觀察到,在回收現場,決定垃圾命運的不是科技,而是工人肉眼與經驗。這樣的分類方式不但容易出錯,也使許多高價值材料在過程中被混雜汙染,無法回收。AIRECO 的初衷,就是透過 AI 技術,把這場「看得懂垃圾」的能力,從人交棒給機器,進而打造出一條真正智慧化的回收產線。


▍進入 NVIDIA Inception、Plug and Play 的意義

AIRECO 成立不到兩年,就先後入選了

NVIDIA Inception 計畫矽谷 Plug and Play 加速器。前者是 NVIDIA 專為 AI 新創提供技術支援與資源的孵化平台,後者則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加速器之一。這兩項國際級認證,不只是外部資源的加值,更代表 AIRECO 的技術與市場潛力,已獲得全球科技與資本市場的初步肯定。

透過這些合作,AIRECO 得以導入 NVIDIA Omniverse 與 Isaac Sim 等進階模擬與訓練工具,在台灣進行技術開發的同時,也能快速接軌國際應用場景,具備進軍全球綠色產業鏈的潛力。

這兩項工具分別扮演了3D 數位分身建構機器人模擬訓練平台的角色。NVIDIA Omniverse 是一個可用來建構高擬真虛擬環境的協作式平台,能讓開發者在虛擬世界中精準模擬工廠場景與物流流程;而 Isaac Sim 則專門用來訓練機器人與電腦視覺模型,透過物理模擬與大量合成影像,讓 AI 能「在虛擬世界中學會辨識與分類」。


二、技術核心:RECO 智慧回收系統三部曲

AIRECO 的技術主軸由三個核心模組組成,分別是:RECO Vista(AI 影像辨識)、RECO Delta(自動分選手臂)、RECO Cognita(智慧管理平台)。這三者共同構成一套完整的智慧回收產線,從「看懂垃圾」、「動手分類」,到「數據決策」,實現回收流程從人力依賴走向自動化、數據化、智慧化的轉型。


▍1. RECO Vista:讓 AI 看懂垃圾的「眼睛」

在傳統回收流程中,在辨識廢棄物的環節,通常仰賴 NIR(近紅外線光譜)裝置進行材質判別,因為不同塑膠材料對近紅外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不同。但其準確率僅約 60%~70%,且對於有污損、混材或透明塑膠的識別效果較差。而 RECO Vista 是 AIRECO 自研的影像辨識系統,主要負責在輸送帶上即時辨識各種廢棄物種類,例如 PET 瓶、寶特瓶、保麗龍、廢紙、鋁箔包等,確保塑膠回收材料的準確率以及純度達到 90% 以上,以提高後續再利用價值。這套系統並不是簡單地套用開源模型,而是透過 NVIDIA Omniverse + Isaac Sim 建構出一座「虛擬回收場」,利用 3D 模擬產生各種不同形狀、材質與髒污程度的廢棄物,再透過 Replicator 自動生成大量標註資料,進行模型訓練。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

  • 可快速擴增訓練樣本數,降低人工標註成本;
  • 模型能學會在不同光線、遮蔽、堆疊情境下仍準確辨識;
  • 可針對特定材質進行高準度分類,減少交叉污染。

最終,這套系統能在現場部署於 Jetson 平台上進行邊緣運算,實現即時分類與標註,並將每一件垃圾「資料化」,交由後端處理系統使用。


▍2. RECO Delta:AI 控制的自動分選機械手臂

當 Vista 完成辨識,下一步是由 RECO Delta——一台 AI 控制的分揀手臂系統——將物品精確分類至對應回收箱中。這套系統結合深度強化學習與視覺導引技術,能自動選擇夾取點、計算移動軌跡,並即時應對物品堆疊、打滑、變形等不確定狀況。

Delta 具備以下特性:

  • 可根據 Vista 的分類資訊做出 0.2 秒內的反應;
  • 支援多臂並行處理,提高單位時間處理量;
  • 可依照物品特性調整夾取壓力與速度,避免損壞可回收品。

這項模組特別適合部署在資源回收場、社區分選中心或大型物流端點,大幅減少人工分類需求,提升分類準確率與物料純度。


▍3. RECO Cognita:將回收場變成可監控、可分析的智慧工廠

最後,RECO Cognita 作為整套系統的大腦,提供即時的流程管理、效率監控與 ESG 數據分析功能。透過整合來自 Vista 與 Delta 的各項感測與作業資訊,Cognita 能做到:

  • 視覺化呈現每日分類效率、品項比例與污染率;
  • 透過歷史資料預測機械維護時間(Predictive Maintenance);
  • 計算回收產量對應的碳排減量,形成 ESG 報告依據;
  • 對外提供企業 ESG 彙整資料,支援供應鏈環保認證、碳足跡追蹤。

若企業欲申報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碳減排成效或報告其廢棄物處理政策,RECO Cognita 就能成為資料佐證的來源。它讓回收場從一個「處理末端問題的地方」,變成企業永續治理中的關鍵節點。

三、反思:「我們丟掉的東西,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對 AI 的想像常常很高遠。它可以幫你寫詩、生成遊戲角色、預測股市走向,甚至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但當 AI 被放進垃圾場——不再是冷氣房裡的模型,而是夾著黏手的飲料杯、摺不平的鋁箔包、沾了湯汁的便當盒——這樣的畫面,說不上夢幻,甚至有點不堪。

AIRECO 選擇的方向,正好與主流想像相反。他們沒有讓 AI 上太空、跑去解決 AGI 問題,而是回過頭來問一個很日常、很台灣、也很難解的問題:「我們丟掉的東西,到底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台灣獨有的。2023 年,歐盟投資了超過 5 億歐元在「AI for circular economy」計畫;日本的 FANUC 開始在大型家電解構廠中使用電腦視覺來辨識回收品;美國初創 AMP Robotics 更是靠 AI 與機械手臂的組合,在垃圾分選市場上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但這些案例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沒有太多聲量。AI 回收系統從來不會出現在新聞頭條,因為它不夠炫技、沒有哲學性,更沒有眼淚。但它卻是少數幾個「AI 技術真的在世界運轉中」的例子。

你可能曾經在便利商店前的回收桶前愣住,不知道寶特瓶上那片鋁箔蓋該不該撕下來;你也可能在分類表前看過某個字眼:「其他塑膠類」。這種日常的不確定感,代表的正是現有系統的模糊與侷限。而 AI,如果做得好,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讓這些模糊更清晰、讓回收的信任變高。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 AI 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時,或許也可以從這些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開始思考——一個寶特瓶的去向,一台夾取機械手臂的錯誤率,一條每天默默運轉的分類線。這些,都是真正會改變世界的事,只是它們的聲音很小,需要我們蹲下來聽。

Read more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正式收購語音 AI 新創公司 Play AI,進一步強化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與佈局。根據 Bloomberg 報導,Meta 已向媒體證實這項收購,並透露 Play AI 的全體團隊將於下週加入 Meta。 Play AI 是一家專注於開發自然人聲合成技術的創業公司,透過 AI 模型生成逼真的語音,並打造一個簡便的語音創作平台。Meta 在內部備忘錄中指出,Play AI 的技術與平台非常契合 Meta 的未來發展藍圖,尤其是在 AI 虛擬角色(AI Characters)、Meta AI 助理、可穿戴裝置(Wearables)、以及音頻內容創作等應用上。 0:00 /0:34 1× 收購金額未公開,顯示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