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Google 推出全新 Generative UI:一句話生成互動式介面,Gemini 完整實戰教學
Google Research 宣佈了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Generative UI(生成式界面)。這項技術標誌著我們與 AI 的互動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文字對話」進化為「動態介面共創」。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種情況?興沖沖地規劃了出國行程,把文字版傳到家庭群組,結果長輩的回應永遠是:「這在哪裡?」、「跟昨天那個順路嗎?」、「太複雜了我看不懂」。
文字對於解釋「地理位置」和「空間關係」來說,往往是溝通障礙。以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能要手動在 Google Maps 上一個一個標記地點,耗時又費力。
但現在,Google 最新的 Generative UI(生成式界面) 技術,徹底改變了這件事。這一次,我用 Gemini 3 的 Canvas 功能,只打了一句話,就幫我做好了「歐洲三國互動行程地圖」。媽媽再也不會問路順不順,直接點開地圖就看懂!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 Generative UI 的技術原理,並手把手教你如何用 Gemini 實作出來。
什麼是 Generative UI?為什麼它很重要?
傳統的 LLM(大型語言模型)無論多強大,最終輸出的形式大多侷限於線性文本或靜態圖片。然而,Google 提出的 Generative UI 核心理念是:
「任何一個提示(Prompt),無論簡單還是複雜,AI 都能即時創建一個完全客製化的可視化體驗。」
這意味著 AI 不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具備了「現場寫程式、現場做工具」的能力。

Google 是如何實現的?三大核心架構
根據 Google 發布的技術白皮書,要讓 AI 瞬間生成一個可用的 App 級介面,背後依賴三個關鍵技術支柱:

1.工具訪問 (Tool Access):
模型能調用外部模組:
- 圖片生成(如 Imagen)
- 搜索結果
- 代碼執行
- 3D 圖形渲染
- 數據處理模組
工具輸出直接變成 UI 的一部分,使界面能真正「運作」。
2.系統級指令集 (System-Level Instructions):
AI 在背景接收:
- 呈現形式(地圖?表格?按鈕?)
- 格式約束(可運行的 HTML/CSS/JS)
- 安全規範
- 視覺風格(如 Google 的 Wizard Green 風格)
確保 AI 不是隨意生成,而是生成「可真正使用的界面」。

3.輸出後處理 (Post-Processing):
多層檢查:
- 語法錯誤排除
- 運行測試
- UI 一致性優化
- 安全檢查
最後輸出的並不是文字,而是「可以被點擊、拖曳、操作的頁面」。
這代表了什麼? 未來所有的互動介面都將是「即時生成」的。你不需要為了單次需求去下載一個 App,因為 AI 會為你當下的需求,量身打造一個專屬介面。
親身實測 — 歐洲旅遊規劃的救星
說回我的歐洲之旅。規劃 18 天、橫跨法瑞義三國的行程本身就很繁瑣,但更累人的是「解釋給家人聽」。
每次把精心整理的文字行程丟到家庭群組:
- 👵 媽:「這是哪裡?跟昨天那個順路嗎?」
- 👩 我:「(打開 Google Maps 截圖畫線)在這裡...」
- 👵 媽:「喔喔...那這個點離飯店遠嗎?」(五分鐘後又忘了)
文字對長輩來說,缺乏地理位置的概念,溝通成本極高。以前我可能要手動在 My Maps 上一個一個拉座標,現在有了 Generative UI,一切都不一樣了。
實戰教學 — 5 步驟生成你的互動行程地圖
不用懂程式碼,不用複雜的操作,只要跟著以下 5 個步驟,你也能做出專屬的互動行程表。
還想看更多嗎?完整內容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