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流量暴跌 8%!AI 搜尋正在殺死維基百科嗎?

當 ChatGPT 取代 Google,人類知識的未來在哪裡?

Wikipedia 流量暴跌 8%!AI 搜尋正在殺死維基百科嗎?

副標題:當 ChatGPT 取代 Google,人類知識的未來在哪裡?

SEO 關鍵字

維基百科流量下降、AI 搜尋、ChatGPT 影響、Wikipedia 危機、生成式 AI、搜尋引擎、知識共享、內容創作者、網路生態、人工智慧衝擊


震撼數據:Wikipedia 遭遇史上最大流量危機

2025 年 10 月 17 日,維基媒體基金會發布驚人報告

全球最大的免費知識庫 Wikipedia(維基百科) 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最新公布的數據:

與 2024 年同期相比,Wikipedia 的人類頁面瀏覽量下降了約 8%

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對於一個每月獲得數十億次瀏覽的網站來說,這意味著:

  • 每個月損失數億次的人類訪問
  • 25 年來首次出現如此明顯的流量下滑
  • ⚠標誌著網路知識獲取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罪魁禍首:AI 搜尋和社群媒體的崛起

AI 正在改變我們尋找資訊的方式

維基媒體基金會在報告中明確指出,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生成式 AI 直接提供答案

過去的搜尋流程:

使用者提問 → Google 搜尋 → 點擊 Wikipedia 連結 → 閱讀完整文章

現在的 AI 搜尋流程:

使用者提問 → ChatGPT/Gemini/Copilot → 直接顯示答案 → 不需要點擊任何連結

搜尋引擎的「零點擊搜尋」

Google、Bing 等搜尋引擎現在會:

  • 直接在搜尋結果頁顯示摘要
  • 使用 AI 生成回答(通常來自 Wikipedia)
  • 使用者不需要點進 Wikipedia 網站

年輕世代轉向社群影片平台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更傾向於:

  • 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
  • 透過短影片學習知識
  • 不再使用傳統網頁搜尋

數據背後的真相:機器人流量的詭計

Wikipedia 如何發現異常流量

這個故事其實比表面看起來更複雜。

神秘的巴西流量激增

2025 年 5 月,維基媒體基金會觀察到:

  • 異常高量的「人類」流量
  • 大部分來自巴西
  • 數據看起來很可疑

調查發現:機器人偽裝成人類

經過深入調查,基金會發現:

這些流量其實是「機器人」(Bots),被設計成看起來像人類訪問

為什麼機器人要偽裝?

  • 商業公司想抓取 Wikipedia 內容訓練 AI
  • 但 Wikipedia 限制機器人存取
  • 所以機器人偽裝成人類來繞過限制

修正數據後的震撼發現

當維基媒體基金會:

  1. 升級機器人偵測系統
  2. 重新分類 2025 年 3-8 月的流量
  3. 過濾掉偽裝的機器人流量

結果顯示:真實的人類流量下降了 8%

流量趨勢圖解

2021-2024:穩定成長或持平
2025 年 5-6 月:看似激增(其實是機器人)
2025 年修正後:下降 8%(真實人類流量)

這不只是 Wikipedia 的問題

整個網路生態系統正在改變

維基媒體基金會強調:

"這些流量下降並不意外。許多其他出版商和內容平台也報告了類似的轉變。"

誰都無法倖免

受影響的平台:

  • 新聞網站
  • 教育內容平台
  • 知識部落格
  • 創作者網站
  • 學術資源網站

共同趨勢:

  • 直接訪問流量下降
  • AI 爬蟲壓力增加
  • 廣告收益減少
  • 內容創作者收入下降

諷刺的真相:Wikipedia 比以往更重要

AI 越強大,就越依賴 Wikipedia

這是整個事件最諷刺的部分:

Wikipedia 是 AI 的「大腦」
幾乎所有大型語言模型(LLM)都使用 Wikipedia 訓練

包括:

  • ChatGPT(OpenAI)
  • Gemini(Google)
  • Copilot(Microsoft)
  • Apple Intelligence
  • Claude(Anthropic)

搜尋引擎優先引用 Wikipedia

當你問 Google、Bing 問題時:

  • 答案摘要通常來自 Wikipedia
  • AI 生成的回答基於 Wikipedia 內容
  • 知識圖譜資料來自 Wikipedia

社群媒體也需要 Wikipedia

TikTok、Instagram、YouTube 上的「知識型內容」:

  • 事實查核依賴 Wikipedia
  • 教育影片引用 Wikipedia
  • 平台推薦系統使用 Wikipedia 資料

關鍵矛盾

Wikipedia 內容使用量 ↑↑↑ 大幅增加
Wikipedia 網站訪問量 ↓↓↓ 持續下降

簡單說:

  • 大家都在用 Wikipedia 的知識
  • 但沒人訪問 Wikipedia 網站

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

志願編輯者減少

Wikipedia 的運作模式:

訪客閱讀文章 → 發現錯誤或想補充 → 成為編輯者 → 改善內容

如果沒人訪問網站:

  • 潛在編輯者接觸不到 Wikipedia
  • 新志願者數量減少
  • 內容更新速度變慢
  • 文章品質可能下降

數據證明

維基媒體基金會擔心:

"隨著 Wikipedia 訪問次數減少,可能會有更少的志願者成長和豐富內容"

捐款收入下降

Wikipedia 的資金來源:

  • 100% 依賴個人捐款
  • 零廣告收入
  • 平均捐款額:約 15 美元

為什麼訪問量重要:

網站訪客看到捐款呼籲 → 理解 Wikipedia 價值 → 選擇捐款

如果訪問量下降:

  • 💸 捐款者減少
  • 📉 收入下降
  • ⚠️ 營運經費不足
  • 🆘 可能影響服務品質

內容創作者得不到認可

現況:

  • 志願者花數小時撰寫文章
  • AI 複製內容並重新包裝
  • 使用者看到 AI 的回答
  • 完全不知道來源是 Wikipedia

這就像:

你辛苦做了一道菜,別人端走了,所有人都稱讚那個端菜的人

知識生態系統的崩潰風險

惡性循環可能:

訪問量下降 
    ↓
編輯者減少
    ↓
內容品質下降
    ↓
AI 學到錯誤資訊
    ↓
網路知識品質下降
    ↓
所有人都受害

Wikipedia 正在採取的行動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反擊計畫

面對這個危機,Wikipedia 並沒有坐以待斃。

執行存取政策,開發歸因框架

問題: 科技公司免費抓取 Wikipedia 內容訓練 AI

對策:

  • 執行更嚴格的機器人存取政策
  • 限制商業爬蟲的頻率
  • 開發「歸因框架」(attribution framework)
  • 推出 Wikimedia Enterprise 服務

Wikimedia Enterprise 是什麼?

簡單說:付費的 API 服務

  • 針對商業公司(如 Google、OpenAI)
  • 需要付費才能大規模存取
  • 提供結構化、高品質的資料
  • 合法且可持續的存取方式

已合作的公司:

  • Google(已付費合作)
  • 部分 AI 公司(正在談判)

改善讀者體驗

新成立兩個團隊:

Reader Growth Team(讀者成長團隊)

  • 研究如何吸引新讀者
  • 測試不同的內容呈現方式
  • 優化行動裝置體驗

Reader Experience Team(讀者體驗團隊)

  • 改善網站設計
  • 提升載入速度
  • 優化搜尋功能

提升行動編輯體驗

現況問題:

  • 大部分人用手機瀏覽
  • 但 Wikipedia 編輯介面是為電腦設計
  • 手機編輯非常困難

改善計畫:

  • 重新設計行動編輯介面
  • 提供新手友善的教學
  • 讓新志願者有更好的「初次編輯體驗」

Future Audiences 專案:接觸年輕世代

目標: 在年輕人常用的平台上提供 Wikipedia 知識

實驗中的平台:

  • YouTube:知識型短影片
  • TikTok:快速事實分享
  • Roblox:遊戲化學習
  • Instagram:視覺化知識內容
  • 聊天機器人:對話式學習

策略:

如果年輕人不來 Wikipedia,那就把 Wikipedia 帶到他們常去的地方

這對網路意味著什麼?

免費知識的未來危在旦夕

Wikipedia 的獨特性

在整個網路世界中,Wikipedia 是唯一同時具備以下特質的大型平台:

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 所有內容必須引用可靠來源
  • 不能有原創研究
  • 事實必須可以被驗證

中立性(Neutrality)

  • 不偏袒任何立場
  • 呈現所有主要觀點
  • 避免宣傳和偏見

透明性(Transparency)

  • 所有編輯歷史公開可見
  • 討論過程完全透明
  • 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變更記錄

免費與開放

  • 完全免費使用
  • 無廣告干擾
  • 開源授權(CC BY-SA)

對比其他平台:

平台 免費? 無廣告? 透明? 中立?
Wikipedia
Google
ChatGPT 部分
Facebook
TikTok

結論:這是每個人的戰鬥

Wikipedia 不只是一個網站

25 年來,Wikipedia 證明了一件事:

當人們為了知識而非利潤合作時,可以創造出比任何商業公司更偉大的東西。

但現在,這個奇蹟正面臨威脅。

三個核心問題

  1. 技術問題: AI 改變了資訊流動方式
  2. 經濟問題: 免費內容難以維持永續運作
  3. 文化問題: 年輕世代不理解開放知識的價值

我們的選擇

選擇 A:什麼都不做

  • 任由 Wikipedia 衰退
  • 知識成為商品
  • 加劇社會不平等

選擇 B:採取行動

  • 改變使用習慣
  • 支持內容創作者
  • 建立永續的知識生態系統

最後的呼籲

給每一位讀者:

下次當你:

  • 使用 ChatGPT 查資料
  • 在 Google 看到答案摘要
  • 在 TikTok 學到新知識

請記得問自己:

  • 這些資訊從哪裡來?
  • 誰花時間創作了這些內容?
  • 我能如何回饋?

因為如果我們不珍惜 Wikipedia,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它。

而那時候,我們才會真正理解,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網站,而是整個世代共同創造的人類知識寶庫。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