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輕鬆懂】AI 正進化成《鋼鐵人》的超級助手賈維斯?一次學會 LLM、RAG、Agents與 MCP

你以為 ChatGPT 就是 AI 的重頭戲?錯了!從只會對話的 LLM、能查資料的 RAG,到會執行任務的 AI Agent、還能自己找工具的 MCP,AI 正悄悄走向「鋼鐵人 Jarvis 等級」!這篇一口氣帶你看懂 AI 的 4 大演進關鍵,掌握下一波科技浪潮!

【三分鐘輕鬆懂】AI 正進化成《鋼鐵人》的超級助手賈維斯?一次學會 LLM、RAG、Agents與 MCP

你以為 AI 只會聊天?現在它連工作都幫你做完了! ChatGPT 是開場,真正的重頭戲才剛開始。從 LLM 到 RAG、從 Agents 到 MCP,一場 AI 革命正在你身邊悄悄展開。

第一關「LLM」:很厲害沒錯,但它其實什麼都「不能做」

還記得你第一次用 ChatGPT 嗎?
打幾個字,它就能寫詩、解釋理論、還能模仿莎士比亞、學哈利波特語氣講話。

這一切都是拜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簡稱 LLM)所賜。這些模型靠著訓練數十億字的資料,讓 AI 看起來像真的「理解語言」。

但LLM 本身有兩個致命限制:

  • 它的知識停留在訓練時的資料點,例如 GPT-4 只知道 2023 年以前的事。
  • 它不會「實際做事」——舉例來說:你叫它訂機票、寄 email、更新你的報告,它會回「我不能上網查」、「我不能操作外部系統」,「我沒辦法幫你做這件事。」

第二關「RAG」: 讓 AI 不再靠猜,而是會「自己查資料」

RAG 是什麼?全名是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中文叫「檢索增強生成」。

概念很簡單:讓 AI 回答問題前,先去查資料。

如果 LLM 是一個超強的學生,那 RAG 就是幫他裝上了 Google 搜尋引擎。你問他:「今年台股怎麼樣?」
以前他會憑記憶亂猜,現在他會查完資料再作答,答案當然準得多。

RAG 的運作分兩步:

  1. 檢索(Retrieval):先從內部文件、網站、API 或資料庫中,找出跟問題有關的資訊。
  2. 增強生成(Augmented Generation):再把這些最新查到的資料餵給語言模型,讓它根據這些內容產出回應。

換句話說,以前的 AI 是閉門造車、憑印象寫作業;現在它懂得先「翻書找資料」再答題,像是在開書考試一樣,正確率自然大幅提升。

生活中你問它:「明天台北會不會下雨?」
傳統 LLM:很抱歉,我無法提供即時天氣資訊。
RAG 模型:我查了中央氣象局,明天台北降雨機率 40%,你可能需要帶把傘。

這種架構的強大,在於它不再要求 AI「知道一切」,而是讓它學會「知道去哪裡查」。

實際應用場景也很多:

  • 客服系統 可以即時查詢用戶帳戶資訊,不靠記憶,而是透過 API 查詢。
  • 法律諮詢 能針對最新條文給建議,不靠模型記住法規,而是即時搜尋資料庫。
  • 投資平台 可以根據今天的新聞、自家數據庫內容,生成即時市場分析報告。

RAG 讓 AI 不再只是「讀死書的模範生」,而是變成「知道怎麼查資料、靈活應對的資訊達人」。

第三關「AI Agents」:不只會查資料,還能「自己動手做」

RAG 讓 AI 會找資料,但它還是得等你來下指令,一步一步自己做。那有沒有可能,AI 也能自己完成整個任務?

這就是 Agent 的概念。

所謂 AI Agent,可以想像成一個具備「判斷力」與「執行力」的 AI 系統。你只要告訴它一個目標,它會自己想出計畫,找出步驟,選擇工具,然後動手做,直到完成為止。

你說:「幫我訂一張明天下午從高雄飛東京的最便宜機票。」

  • LLM:我不會上網
  • RAG:這是一些航班資訊,自己去訂
  • Agent:收到 → 開啟訂票網站 → 查航班 → 篩選價格 → 選航班 → 填資料 → 完成預約

這背後的關鍵是什麼?它能模擬人類「任務決策循環」的工作流程:
AI 會先分析目標,然後自己一步步拆解任務、選擇工具、執行動作,並根據結果調整策略,直到搞定。

而且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不少類似的系統,像 Auto-GPT、LangChain、OpenAI 的 Function Calling,就是讓 Agent 具備這種能力的技術基礎。

AI 正在從「會聊天的天才」進化成「會辦事的高手」。

第四關「MCP」:讓 AI 自己知道該用哪個工具

你可能會問:「Agent 會執行任務很棒啊,但工具這麼多,它怎麼知道要用哪一個?」

這時候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就派上用場了。

MCP 的角色像是「萬能轉接頭」。
當 AI 接到一個任務,它可以透過 MCP 問系統:「我可以用什麼工具?功能是什麼?參數怎麼設定?」

這就像你開一個應用程式,它會列出所有插件供你選用,而不是要你一個個試錯。

實際生活中這代表什麼?
比如企業要讓 AI 讀報表、傳 email、存資料到雲端,以前得寫死一堆指令,現在只要透過 MCP,AI 就能主動去查工具功能,然後自己串接上去使用。

這讓 AI 的應用變得更靈活、更模組化,也更像是個真正能與外部環境互動的數位工作者。

AI 已經不是會講話的機器,而是可以信任的幫手

從 LLM 到 RAG,再到 Agents 和 MCP,這整段技術演進,背後其實有個更深的意義——AI 的角色,正在改變。

未來的你,或許每天早上不是打開 Google,而是對你的 AI 說:「幫我查今天的股市,順便把要開的會重新排一下,然後給我三家新的午餐推薦。」

這樣的 AI,不是夢,也不是未來,而是我們正在邁入的現在。

image by IndianWeb2

reference: ByteByteGo

Read more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正式收購語音 AI 新創公司 Play AI,進一步強化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與佈局。根據 Bloomberg 報導,Meta 已向媒體證實這項收購,並透露 Play AI 的全體團隊將於下週加入 Meta。 Play AI 是一家專注於開發自然人聲合成技術的創業公司,透過 AI 模型生成逼真的語音,並打造一個簡便的語音創作平台。Meta 在內部備忘錄中指出,Play AI 的技術與平台非常契合 Meta 的未來發展藍圖,尤其是在 AI 虛擬角色(AI Characters)、Meta AI 助理、可穿戴裝置(Wearables)、以及音頻內容創作等應用上。 0:00 /0:34 1× 收購金額未公開,顯示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