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行銷教學】如何用 AI 產出一週完整社群內容:從新聞選題到 Vibe Coding 專欄的真實流程公開
一週如何用 AI 高效產出社群內容?從新聞選題、長文撰寫、視覺設計,到多平台裁切,完整公開我的真實流程,幫助品牌快速漲粉、提升流量與知名度。

在 AI 行銷的世界裡,很多人會被「單篇爆款」的速成技巧吸引:15 分鐘生成一張貼文圖、用 AI 寫出十個 EDM 標題、讓 AI 做 A/B 測試。
但如果你是一個品牌小編、內容創作者,或者像我們一樣經營 AI POST,你會很快發現:真正的挑戰不是生出一篇,而是一週、一個月源源不絕的內容。
今天我要公開的,就是我每週在 AI POST 的 真實工作流程:如何用 AI 輔助,完成從 新聞選題 → 長文 → 視覺設計 → 社群裁切 → Reels → 數據追蹤 的一整套內容產線。
這不是理論,而是我們實際操作、每週重複的模式。你可以直接套用在自己的品牌,快速建立 一週完整內容庫。
為什麼要「一週產出完整內容」?
在回答「怎麼做」之前,先說「為什麼」:
社群演算法偏好連續輸出
一週只丟一篇,很難被演算法注意到。要建立粉絲黏性,就必須有「一週多觸點」的曝光。
流量來源多元化
IG Reels、Threads、官網各自吸不同受眾。單靠一個平台,風險太高。
品牌知名度靠一致性
當讀者在不同平台都能看到同一核心主題,品牌記憶才會加深。
降低臨時焦慮
把內容當「產線」做,一週打包完成,不會每天焦慮「今天要發什麼」。
一週內容產線的 6 大步驟(真實流程)
以下就是我每週的固定步驟。時間總計大約不到 3 小時,足以產出一週完整內容。
Step 1|新聞選題與 Vibe Coding 主題規劃(30 分鐘)
我的內容分成兩大類:
- AI 科技新聞:追蹤外媒(WSJ、TechCrunch、官方部落格),挑選 1–3 篇最符合 爆點+SEO 熱度的議題。
例如:Meta 凍結 AI 招募、OpenAI 推出 Prompt Optimizer。 - Vibe Coding 專欄:一週一篇深度教學,選定 一個工具或概念(如 Claude Code、Windsurf、Lovable)。
這些文章會成為長尾流量來源,也最能建立品牌專業度。

實際做法:
- 我會在 Notion 開一個「題目池」,把可能的新聞、工具先丟進來。
- 每週一早上,根據 北極星指標(社群漲粉、網站流量、品牌知名度),決定這週的長文主題 + 搭配的新聞。
Step 2|生成初稿(30 分鐘)
這裡就是 AI 輔助最強的地方。
- 新聞文章:我會把外媒文章貼給 ChatGPT,請它改寫成中文 SEO 版本,並加入適合台灣受眾的解釋。
- 教學文章:我自己先列出流程(工具安裝、操作步驟、常見錯誤),再請 ChatGPT補充延伸範例。
Step 3|人工編輯與 SEO 優化(60 分鐘)
這一步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人忽略的。
- 爆點標題:我會從使用者搜尋角度出發,用「如何」「是什麼」「教學」這些字眼。
例:不是「OpenAI 推出新工具」,而是「【Prompt Engineering 教學】OpenAI Prompt Optimizer 全攻略:講出讓 ChatGPT 聽得懂的話」。 - SEO 結構:每篇文章都會有清楚的 H2 / H3,避免讀者和 Google 迷路。
- 北極星對應:
- 如果目標是 漲粉 → 標題要有「免費」「速成」「爆點」。
- 如果目標是 網站流量 → 多放「教學」「完整指南」。
- 如果目標是 品牌知名度 → 強調「觀點」「趨勢分析」。
可以在 ChatGPT 建立品牌專案:

Step 4|視覺設計(5 分鐘)
文章完成後,接下來就是社群需要的「封面圖」和「配套圖」。
- 封面圖:我會先給 ChatGPT 一段文字描述,再用 AI 圖像生成工具出圖。風格要求固定:簡潔、科技感。
- IG Carousel / Threads 配圖:通常是把文章的「痛點 → 解法 → CTA」轉成 6–8 張卡片。
- Canva 後置:有時 AI 生成圖片並不適合,就需要借助 Canva 人工排版。
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讀者沒點進官網文章,也能在社群滑圖中快速獲得價值。
Step 5|社群裁切與腳本撰寫(5 分鐘)
長文寫好後,並不是直接丟連結,而是要裁切成各平台的「原生內容」。
- IG Reels / Shorts:我會用四段式腳本(Hook、Preview、操作+字幕、急收),30 秒內講完重點。
- Threads:把長文拆成三段短 punch line(洞見、案例、提問)。
- IG 貼文:用 Carousel 呈現操作步驟或錯誤示範。

Step 6|排程與發佈(5 分鐘)
為了避免每天手忙腳亂,我會設定發佈文章的時間。
檢查清單:
- 官網:文章結尾 CTA
- IG POST:留言「領完整文章+Prompt」
常見誤區(我的踩雷經驗)
- 一次只做單篇 → 每天焦慮
→ 解法:把內容當「產線」,一週打包。 - 完全依賴 AI → 文風機械
→ 解法:AI 生初稿,自己加上脈絡、痛點、爆點。 - 只顧社群 → 忘了官網 SEO
→ 解法:所有內容都導回一篇長文,讓網站流量沉澱。
結語:AI 不是取代,而是幫你跑產線
用 AI 做內容,不是要完全交出控制權,而是要把 重複性高、耗時的部分交給 AI,讓自己專注在 選題、爆點、品牌價值。
這就是我每週的真實流程:
- 1 篇長文作為核心
- 搭配 5–7 個社群裁切內容
- AI 幫忙生初稿、生成圖片
- 我專注在編輯、SEO、數據追蹤
結果是:不僅社群漲粉,網站流量穩定成長,品牌也在市場上逐漸建立辨識度。
你也可以從下週開始,用這套流程建立自己的「內容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