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 AI 還是占卜?避開這 8 個常見提問盲點,讓 AI 一次答到位!
老是問了卻得不到好答案?關鍵不在 AI,而在提問。本文拆解 8 個常見提問盲點(目標不清、上下文不足、一次塞太多、無驗收標準、缺資料、沒角色、語氣跑偏、缺迭代),並提供可複製的避雷與實作範例,幫你把 AI 從「占卜式回覆」變成可靠的數位助手,一次答到位。

為什麼常常「問了卻得不到好答案」?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花了好幾分鐘想好問題,打進 AI,滿心期待它給你一個驚豔的答案。結果跳出來的卻是──表面重複、空話一堆、甚至方向完全錯。最後你只好自己重寫,心裡冒出一句:「早知道不要浪費時間問它了。」
這就像你去問路:「請問怎麼去某個咖啡廳?」
對方卻回答:「往前走就會看到東西。」
其實現在也多少會碰到,只是問對方向,改善自己的提問方式,能夠減少「瞎回」的機率。
真正的問題不是 AI 太笨,而是我們沒有學會「怎麼問才能逼出好答案」。就像導航,你必須給清楚的「起點 + 終點」,才能帶你精準抵達,而不是讓你在巷子裡亂繞。
這篇文章,就是要教你避開新手最常犯的提問盲點,讓你每一次問 AI,都能更快、更準地拿到能用的答案。
盲點一:目標不清 → AI 不知道你想要什麼樣的答案
你跟 AI 說:「幫我寫一篇文章。」
它真的幫你寫了,可是你一看就搖頭:「這在寫什麼啊?」
為什麼?因為你只說「幫我寫」,卻沒有說「要寫成怎樣」。
這就像你走進理髮店,對設計師說:「幫我剪個頭髮。」
結果對方幫你剪了個平頭,但你其實想要韓系中分。
你不能怪設計師不會剪,是你沒講清楚「剪出來要什麼風格」。
AI 也是一樣。如果你沒有說「文章要給誰看、想達成什麼效果、語氣長度怎樣」,它只能給你一個「模糊又平均」的答案,通常就是你不會喜歡的版本。
避雷法:告訴 AI「你要去哪裡、什麼時間到、怎樣算成功」
與其說「幫我寫貼文」,不如說:
「我要寫一篇 IG 貼文,對象是剛開始用 AI 的學生。語氣要請模仿下方範例的寫作風格,150 字內,開頭要有一個 hook,最後用一句問句引導留言互動。
*放上你過去寫的案例*」
這就像你坐計程車時說:
「我要去台北車站,30 分鐘內到,走快速道路不要塞車。」
有明確目的地(台北車站)、時間限制(30 分鐘)、路線偏好(快速道路),AI 才能開對方向、用對力氣。
盲點二:上下文不足 → 就像講一半的故事,別人根本接不上
想像一下,有個朋友跑來跟你說:「你覺得我這樣可以嗎?」
你一臉問號:「你這樣是怎樣?你要幹嘛?你是對誰說的?」
沒有前因後果,光憑這一句話,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幫忙。
這就是很多人在跟 AI 對話時的樣子。他們會說:
「幫我寫個推薦文」、「請幫我總結這篇文章」、「幫我設計一個流程圖」
但沒說要推薦誰、寫給誰、在什麼情境下使用。
對 AI 來說,就像你拿了一堆拼圖碎片,卻不給它完整圖片參考,它自然只能亂拼。
這就像你請朋友幫你買禮物,卻只說「幫我買個好用的」。
如果你沒說對象是 6 歲小孩還是 60 歲長輩,是喜歡戶外活動還是愛看書,朋友再有品味也會選錯。
AI 也是這個邏輯。它需要「背景資訊」來做出正確判斷。
避雷法:補上 5 個基本上下文(越像「交代任務」越好)
- 這是誰要用的?(對象)
- 要用在哪裡?(情境)
- 現在有什麼資料?(素材、連結、舊文)
- 有哪些限制?(不能太長?不能提某些話題?)
- 有沒有範例可以參考?(成功模板、語氣參照)
範例:
「我要寫一封 email 給我們的 B2B 客戶,主打我們剛推出的 AI 數據看板功能。受眾是行銷部門主管,要用在 EDM,長度不超過 250 字,語氣要專業但不死板。你可以參考這封我們上個月的範本。」
你提供得越多,AI 的角色就越像一個參與會議的同事,而不是一個剛剛才加入的臨時工。
盲點三:一次塞太多 → 就像叫人同時煮滿漢全席
很多人第一次用 AI 的時候,會把所有任務一次全丟進去,比如說:
「幫我寫一篇貼文,要有 hook、三段內容、符合 SEO、列舉三個產品優勢、最後附 CTA,風格像 Google 又要像 Nike,然後幫我配圖文、列出三種版本。」
AI 收到這樣的任務,就像你走進廚房對廚師說:
「我現在要請 12 位賓客吃飯,你幫我煮一道能代表中國八大菜系、符合地中海飲食、還要全素、三低、能外帶、能外送、還能 IG 打卡的餐。」=
難道不是該先寫出菜單,然後一道菜一道蔡試做、調整嗎?這樣的問法,結果很可能是:它努力幫你湊出一盤東西,但什麼都不到位。
AI 不會生氣,但它會「妥協」。你給它的條件越多,它越不知道要把重點放在哪裡,結果就是什麼都點到,什麼都不精彩。
你想要一個能吸睛的開頭,它給你一段很努力講原則的鋪陳。
你想要 SEO 關鍵字,它可能放太多變成 keyword stuffing。
你想要三種風格,它就平均分配、失去主軸。
避雷法:拆步驟、分段輸入,像在「請 AI 分批料理」
與其一次丟一大坨,不如這樣做:
- 第一步:請它幫你想「三種 hook」。
- 第二步:選一個 hook 後,請它展開成主文。
- 第三步:再請它根據風格做潤稿/加上 CTA。
- 最後:請它幫你總結版本、或整理 A/B 測試格式。
這樣不只品質提高,你也可以中途調整方向。就像你請 AI 當廚師,不是要它一次做出 10 道菜,而是做一道你試吃後再調整。
盲點四:沒有驗收標準 → 像買衣服卻不量尺寸
你請 AI 幫你寫完一段內容,結果你一看,只能說:「嗯……好像不太對,但又說不上來哪裡怪。」
這時你其實不是不會判斷,而是一開始就沒說清楚「怎樣才算寫得好」。
這就像你去網路上買衣服,只寫:「我要一件好看的外套」,結果寄來一件又厚又大的軍外套,但你明明是要穿去約會的短版西裝外套。
對方其實沒錯,它也覺得「這很不錯」——但這不是你想要的「好」。
AI 不是無所不能的「審美機器」,它沒有你心中的標準答案。如果你不提供驗收標準,它就只能交一份「它認為差不多」的作業給你——但你常常會不滿意。
避雷法:先寫好「怎樣叫做好」的尺規,讓 AI 對照著做
每次提問前,試著加入這幾種驗收條件:
- 字數(例如 150–180 字,避免太長)
- 格式(例如要有標題、段落小標、條列點)
- 語氣風格(輕鬆 vs. 專業、第一人稱 vs. 第三人稱)
- 關鍵詞(指定要出現的字詞,如「AI 工具」、「提問技巧」)
- 要避免的錯誤(例如不能寫超過 3 行的段落、不能重複關鍵詞)
範例提示可以這樣寫:
「請幫我寫一篇 IG caption,字數 150–180 字,語氣輕鬆幽默,需包含『AI 提問』這個關鍵詞,段落最多兩段,最後一句要是問句,方便互動留言。」
這樣 AI 就有一把尺可以對照,寫出來的東西你一看就能判斷有沒有符合需求,也能更快優化。
盲點五:資料來源缺失 → 像叫 AI 蓋房子卻不給磚頭
有時你問 AI:「請幫我寫一段推薦文」或「幫我分析這篇報導的重點」,結果它開始胡亂補充一些你沒說過的資訊,甚至還很有自信地講錯話。
這不是因為它故意騙你,而是因為它沒東西可用,只能「自創內容」來填空。
你沒給它材料,它就只能自己捏一捏、湊一湊,產出一個「看起來像」的答案。
就像請建築師幫你蓋房子,卻只給他一張空白圖紙和一句話:「蓋一間厲害的。」
建築師沒有磚頭、沒有設計圖,頂多用紙箱幫你搭個臨時棚子。但這種棚子既不能住人、也不能過驗收,你還得花時間拆掉重做。
AI 面對提問時的狀況也是一樣:如果你沒有提供具體資料,它就只能依賴訓練時的舊知識或幻想補完。
避雷法:指定「你要 AI 用什麼來回答」
與其要它「自己想」,不如把你手上的資料或參考來源交給它。
幾種常見的做法:
- 貼上原始資料:例如產品規格、報導連結、你寫過的草稿。
- 引用來源:附上網址、PDF、或文章段落。
- 指定要根據什麼寫:明確說明「只根據這篇資料分析,不要腦補」
範例:
「請幫我整理這段文字成 5 點摘要,只能根據我提供的資料,不要添加沒提到的內容。如果不確定,就保留空白,讓我補充。」
這時 AI 就像一個編輯助手,有稿可改、有料可選,不用胡思亂想。
盲點六:角色定位缺席 → AI 不知道該用誰的腦來回答你
你問 AI:「請幫我想一段開場白」,它回你一段超級官方的講稿,開頭還是「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你看了忍不住苦笑:「我是要拿來拍 Reels,不是開記者會!」
問題不是 AI 太老派,而是你沒說「它現在是誰」。角色沒定好,回答就會飄來飄去。
就像你請朋友幫你寫一段話,但沒說清楚「他要扮演誰」
想像一下你在拍短劇,你對朋友說:「你幫我寫一句台詞。」
朋友問你:「我是在演老師、黑幫老大、還是相親男?」
你說不出來,那他根本不知道該用什麼口氣講話。AI 也是一樣。
如果你不說「你現在是一位誰」,它只會用最中性的方式回你,而中性,往往就等於無聊。
避雷法:幫 AI 穿上「對的角色制服」
每次提問前,可以加上一句:
- 「你是一位資深營運長,擅長用數據說服內部決策」
- 「你是 IG 小編,風格活潑又有梗」
- 「你是法律系教授,善於白話解釋複雜概念」
- 「你是剛創業三年的 SaaS 創辦人,語氣務實不浮誇」
這就像是給 AI 發配劇本和制服,它才能進入角色、演得像樣。
範例:
「請你是一位在 IG 經營 5 萬粉絲的科技小編,幫我寫一篇關於『提問技巧』的 carousel 貼文,每一頁不超過 80 字,語氣活潑、有 meme 感。」
這樣的角色設定一明確,AI 的語言、節奏、內容就會變得「像你要的那種人說出來的」。
盲點七:語氣與品牌不一致 → 就像一間店招牌很潮,裡面卻放佛經配樂
你跟 AI 說:「幫我寫一篇產品介紹」,它很快寫完了。你一看,內容還行,但怎麼讀起來像公家機關出的文件?
你想做潮流品牌,它卻用公文語氣說「本產品具備高度效率與穩定性」;你想吸引學生,它卻開場說「為提升整體體驗,我們誠摯邀請您體驗本服務」……完全風格跑掉。
就像你走進一間裝潢超時尚的咖啡廳,結果背景音樂是南無阿彌陀佛
不是佛經不好,是氣氛整個對不上。客人一進來會想:「欸這間店到底是認真還是在開玩笑?」
AI 的語氣問題就是這樣——如果你不指定語氣,它就會預設使用「通用+安全」的官腔模式。這樣的語氣看起來沒毛病,但一點也不打動人。
避雷法:提供語氣範例+模仿對象,幫 AI 抓 tone
每次提問前,可以補充:
- 品牌語氣描述(例如:像 Nike 一樣有力量、像 IKEA 一樣平易近人)
- 情緒基調(興奮?嚴肅?挑釁?真誠?)
- 模仿對象(請模仿某篇文章、某位寫手、某個品牌語氣)
範例提示:
「請用像《AIPost》那種語氣來寫這篇文案:語速快、有點調皮但內容紮實,能在三行內帶出衝突、結尾用問句收尾,讓讀者有留言慾望。(附上幾篇貼文範例)」
也可以附上你自己寫過的一段文字,說:
「照這個語氣來改這篇,讓兩段風格一致。」
這就像讓 AI 把你品牌的「聲音 sample」聽過一次,之後它就能照著唱了。
盲點八:沒有迭代 → 就像買鞋從不試穿,只想一次到位
有些人用 AI 的方式很像這樣:
「請幫我寫一篇文章,要讓讀者感動、要有邏輯、要能轉換,也要像人寫的。拜託,一次寫好。」
然後 AI 花了 5 秒寫完,你一讀就開始皺眉頭:「怎麼寫得這麼平?這不是我要的感覺啊!」下一步呢?你關掉視窗,重開一個新對話,從頭再來一次。
然後再失望一次,無限輪迴。
就像買鞋從來不試穿,只說「我要一雙超好穿的」,結果怎樣?不是太緊就是太鬆
你會不會因此覺得鞋店爛?不會,因為你知道「穿鞋就是要試穿、微調、比對不同款式」。用 AI 也是一樣:不要預期它一次就能寫出你心中完美的稿,而是用它來快速嘗試、逐步迭代、調整到你滿意。
避雷法:跟 AI 建立「快速試穿」的流程,而不是一次定生死
最簡單的做法是:
- 先產出 v1 草稿,不求完美,只求方向對
- 你評分(1–5 分),說明哪裡怪、哪裡要加強
- 請 AI 根據評語重寫 v2
- 反覆微調、修正、收斂
你也可以直接跟 AI 說:
「先幫我寫三種版本,我會挑一個給建議,請再幫我根據建議修改,直到我說 OK 為止。」
這樣你就像設計師開發 prototype,一步步靠近理想,而不是憋著等一個完美神稿從天上掉下來。
最後總結:問得好,是一種可練的技能,不是天生的天份
很多人以為,自己問不到好答案,是因為「AI 還不夠聰明」
但事實上,90% 的狀況是因為「我們沒學會怎麼把話說清楚」。
你可以想像,AI 就像是一個什麼都能做的超強助手,但前提是——你要給得出一份清楚的任務說明書。
而你現在已經看完這篇文章,知道了:
- 為什麼要先講「你要去哪」而不是「你想動起來」
- 為什麼不給資料就像請人蓋房子卻不給磚頭
- 為什麼一次塞十道菜,不如一盤一盤試吃
- 為什麼碎碎念不如一張任務卡清楚
這些都是可以被拆解、被複製、被練習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