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豪賭 AGI,中國押注應用:中國的 AI 策略其實更聰明?
美國全力豪賭 AGI,中國則聚焦 AI 實際應用。若 AGI 遲到,中國或許憑務實落地策略超車美國。這場全球 AI 賽局,勝負還需數十年才能見分曉。

AI 全球賽局的分歧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舞台。美國與中國作為兩大科技強權,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美國矽谷巨頭投注巨額資金,試圖搶先實現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人工通用智慧);而中國則明確表態,不以 AGI 為首要目標,而是推動 「AI+產業」,強調實際應用與落地。
這場「高風險豪賭 vs. 務實應用」的對比,帶來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的 AI 策略,會不會其實更聰明?
兩條路的分歧:美國 AGI 夢 vs. 中國應用導向
美國的 AI 豪賭:通往 AGI 的終極挑戰
自從 OpenAI 推出 ChatGPT,矽谷便掀起一股 AGI 狂熱。OpenAI、Google、Meta 等公司認為,能超越人類智慧的 AI 將徹底改變世界:
- 革新醫療與科學研究
- 帶來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
- 消滅枯燥的重複性工作
這種願景讓投資人不惜豪擲數百億美元,甚至有人提議打造「AI 曼哈頓計畫」,把 AGI 視為影響世界秩序的核武級技術。

中國的 AI 策略:以應用為先
與此同時,中國領導層卻鮮少提及 AGI。習近平多次強調,AI 必須「強應用導向」,重點在於:
- 提升產業效率
- 降低使用成本
- 擴大社會普及度
換言之,美國追逐「可能數十年後才實現」的超級智慧,而中國則選擇在「此時此刻」就把 AI 用起來。
美國模式:AGI 的豪賭與隱憂
矽谷的無上限投入
美國科技公司正展開一場燒錢大戰:
- OpenAI GPT-5:原本被視為邁向 AGI 的關鍵版本,但發布後表現平平,引發市場疑慮。
- Google DeepMind:持續強化通用智能研究,甚至跨足物理模擬與醫療研究。
- Meta:高調宣稱投入「超級智慧」,並強力挖角全球人才。

投資泡沫的風險
問題在於,AGI 何時能實現仍是未知數。部分專家認為 2027 年可能出現,另一部分則認為至少需要數十年。過度集中的投資,可能導致「AI 泡沫」:
- 算力與能源消耗驚人
- 投資回報率不明朗
- 技術落地速度過慢
甚至連 OpenAI CEO Sam Altman 也承認,AGI 熱潮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
中國模式:AI+ 行動的務實落地
「AI+」政策:全面推動應用
2025 年,中國國務院推出「AI+」行動,核心目標是在 2030 年全面賦能產業。中央政府先投入 84 億美元 AI 基金,地方政府與國有銀行跟進,形成龐大的國家支持網絡。
典型案例:雄安新區
在習近平的「未來之城」雄安,新一波 AI 實驗正全面展開:
- 農業 AI 模型:由初創公司 DeepSeek 提供,為農民建議種植與病蟲害管理方案。
- 智慧氣象:利用 AI 提升天氣預報精度,服務農業與城市防災。
- 公安應用:AI 幫助分析案件、緊急調度。
- 12345 政府熱線:AI 分流數十萬通民眾電話,提高服務效率。

AI 在醫療與製造的落地
- 清華大學智慧醫院:AI 輔助醫生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
- 黑燈工廠:AI 機器人 24 小時運作,檢測紡織瑕疵、自動化生產汽車零件。
這些例子說明,中國並非停留在概念,而是把 AI 變成「看得見的生產力」。
為何中國選擇這條路?
科技封鎖的現實
美國限制高階 GPU 出口,使中國難以與矽谷競爭超大模型訓練。既然硬碰硬不可能勝出,中國選擇繞路,以 小而精的應用 打開局面。
成本效益考量
正如學者丁耿所言,中國策略是「讓美國吃探索成本,自己專注於落地」。美國耗巨資探索未知,中國則扮演「快速跟隨者」。
開源生態的推廣
中國積極擁抱開源模型,例如開放 LLM 下載、修改與部署。這種方式:
- 降低開發門檻
- 促進國內創業公司創新
- 加速技術普及到海外
結果反而倒逼矽谷公司(如 Meta、Mistral)更加重視開源。

誰能笑到最後?AGI 還是應用導向?
如果 AGI 成真:美國的領先優勢
一旦 AGI 在未來 5–10 年內實現,美國的軍事、科學與商業領先地位將極難撼動。中國在晶片與算力上受制於人,短期難以追趕。
如果 AGI 遲到甚至失敗:中國的逆襲機會
若 AGI 仍停留在願景階段,中國的應用導向將更具優勢:
- 成本更低 → 更容易普及到發展中國家
- 應用更快 → 立即提升產業競爭力
- 模式更靈活 → AI 可快速嵌入日常經濟活動
學者觀點:AI 賽局如同網際網路
正如 George Washington 大學教授所言,AI 的競爭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見分曉。就像網路在經歷泡沫後,才真正重塑全球經濟。
結論:中國的 AI 策略其實更聰明?
回顧中美差異,美國在追逐 「高風險、高回報」 的 AGI,寄望未來能出現顛覆世界的超級智慧;中國則專注於 「低風險、高落地」 的應用導向,讓 AI 馬上產生經濟價值。
從長遠來看,這兩條路都不是錯誤,而是不同的賭注。
- 美國:若 AGI 突破,將壟斷全球話語權。
- 中國:若 AGI 遲到,將憑應用與開源生態快速擴張。
所以,中國的 AI 策略是否更聰明?答案或許不在今天揭曉,而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歷史長河裡。但至少在當下,中國的選擇展現了 「務實、低成本、高普及率」 的獨特優勢。
Source
WSJ: China Has a Different Vision for AI. It Might Be Sm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