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AI助理幫你寫程式,但「吃到飽」沒了?GitHub Copilot計價新制引爆開發者恐慌

AI寫程式「吃到飽」沒了?GitHub Copilot新計價引爆「帳單震撼」恐慌,開發者擔心費用暴增,AI工具的低價時代恐將告終。

【科技新聞】AI助理幫你寫程式,但「吃到飽」沒了?GitHub Copilot計價新制引爆開發者恐慌

你是否想過,如果你的手機上網方案,從「吃到飽」突然變成「依流量計費」,而且你還搞不清楚哪些App會消耗「高價流量」,那會是多麼焦慮的一件事?如今,這場「計價風波」正真實地在程式設計的世界中上演。

故事的主角,是當今最火紅的AI程式設計助理——GitHub Copilot。對於全球數百萬的開發者來說,Copilot就像一個無所不知的副駕駛,能隨時提供程式碼建議、自動完成複雜的語法,甚至幫忙除錯。它極大地改變了軟體開發的樣貌。

過去,享受這位「副駕駛」的服務很單純,就像訂閱Netflix一樣,每個月付一筆固定費用,就能「無限暢飲」,任你使用。然而,GitHub最近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宣布將引進一種名為「消耗性計費」(Consumptive Billing)的新模式,這讓許多開發者瞬間炸了鍋。

什麼是「消耗性計費」?從吃到飽到「計次付費」

簡單來說,新的計價方式就像是手機的行動數據方案:

  1. 基本額度: 在原有的月費下,每位使用者每個月會獲得一個固定的「高階請求」(Premium Requests)額度。你可以把這想像成每個月1GB的免費5G流量。
  2. 額外收費: 一旦你用完了這個額度,接下來的每一次「高階請求」,都得另外付錢。就像5G流量用完後,每多用1MB都要額外收費。

問題來了,什麼是「高階請求」?根據GitHub的說法,當Copilot需要呼叫其最強大、最先進的AI模型來提供更精準、更複雜的建議時,就算一次「高階請求」。

這正是恐慌的來源。為了讓您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異,請看以下對照表:

特性

GitHub Copilot (舊制)

GitHub Copilot (新制)

主要競爭對手 (Amazon Q Developer)

計價模式

固定月費

固定月費 + 超額消耗計費

固定月費

主要方案

個人版: $10/月 商業版: $19/月/人

商業版: $19/月/人 (新制主要影響此方案)

Pro版: $19/月/人

核心概念

無限暢飲 (吃到飽)

基本額度 + 按次加收

提供較高額度或無限使用

使用者優點

費用可預測、無壓力

可使用更強大的AI模型

費用可預測、使用安心

使用者缺點

AI模型能力可能受限

費用難以預測、具「帳單震撼」風險

功能或模型更新速度可能較慢

透明度

非常透明

模糊不清 (高階請求定義不明)

相對透明

開發者為何如此不滿?三大爭議點

1. 「帳單震撼」(Bill Shock)的恐懼: 

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可預測性」。開發者們抱怨,他們根本無法準確知道自己的哪個操作會觸發「高階請求」。是要求AI寫一段更長的程式碼?還是請它分析一個更複雜的問題?由於標準模糊,大家都很怕在月底收到一張意料之外的天價帳單。科技媒體《The Register》更將此形容為「AI時代的帳單震撼」。

2. 「無限」不再是無限: 

許多使用者認為,他們當初付費購買的是「無限使用」的承諾。現在,這個承諾被打了折扣。雖然GitHub聲稱多數用戶不會超過基本額度,但社群論壇(如Reddit)和GitHub官方討論區中,充斥著使用者對於「高階請求」額度過低的抱怨,有人甚至表示新制上路第一天就用完了整個月的額度。

3. 資訊不透明與變相漲價的質疑: 

目前,Copilot的使用者介面缺乏一個清晰、即時的用量追蹤器。開發者們就像在開一輛沒有油表、卻被告知汽油很貴的車,焦慮感可想而知。許多人質疑,這項政策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迫使企業用戶升級到價格高昂許多的「企業版」方案,因為只有企業版才提供更高的「高階請求」額度。

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AI工具的「免費午餐」時代即將結束

這起事件不僅僅是程式設計界的圈內新聞,它更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趨勢:AI工具的黃金時代初期,那種以低廉固定費用提供強大功能的「免費午餐」,可能正在走向終結。

隨著AI模型變得越來越強大,其背後所需的運算資源也呈指數級增長。科技巨頭們正在從「吸引使用者」的階段,過渡到「讓使用者付費,並反映真實成本」的階段。

GitHub Copilot的計價轉變,可能預示著一個新的未來。未來,無論是AI繪圖、AI寫作還是其他智能工具,我們可能都得更仔細地檢視自己的使用方式。那個由「計量表」驅動的AI應用時代,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早到來。下次當你使用某個App的「智慧功能」時,或許也該想一想:這一次點擊,需要花費多少「AI流量」?

資料來源 (Sources):

  1. GitHub Blog (官方公告): Update to GitHub Copilot consumptive billing experience
  2. InfoWorld (產業分析): GitHub’s AI billing shift signals the end of ‘free’ enterprise tools era
  3. The Register (科技媒體報導): GitHub Copilot's new 'consumptive' billing sparks bill-shock fears
  4. Hacker News (開發者社群討論): User thread on Copilot billing changes

Read more

【PwC Insight Hub】從限電停工到數智韌性:製造業如何用 AI 建立不被中斷的工廠?

【PwC Insight Hub】從限電停工到數智韌性:製造業如何用 AI 建立不被中斷的工廠?

2021 年 9 月 26 日晚上十點,新竹某電子廠的供應鏈主管收到一則訊息。 「昆山廠因為限電政策,明早六點起全面停工,復工時間未定。」 他盯著螢幕,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損失多少」,而是:「我有哪些料會斷?」手上有二十幾家上游供應商,十幾條產線同時在跑。有些物料是昆山獨家供應,有些雖有備援,但不確定是否能即時補上。更麻煩的是,他不知道這些料「現在在哪」——有些剛出貨、有些卡在倉庫、有些根本不知道生產了沒。 他打開 ERP 想查庫存,但畫面跳出來的是三天前的帳面數字。實際還有多少?夠撐幾天?哪些訂單會延遲?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他開始打電話。先是打給昆山供應商,沒人接。再打備援廠商,對方說「要查一下」,然後就是漫長等待。天快亮時,資料才逐一湊齊,而產線,已經開始缺料。 那一晚,台灣有數十位供應鏈主管在做著同樣的事。盯著通訊軟體、查貨況、發郵件、

為什麼 Google 敢向 NVIDIA 叫板?Ironwood TPU 開火,Nvidia 霸主地位首現裂痕

為什麼 Google 敢向 NVIDIA 叫板?Ironwood TPU 開火,Nvidia 霸主地位首現裂痕

Google Cloud 悄悄把 Ironwood TPU(第七代)切到 GA(General Availability),沒有大張旗鼓的 keynote,也沒有找一堆 KOL 排隊喊「mind blown」,就是默默地在控制台把價格表亮出來,然後把 9,216 顆晶片的 pod 直接掛網。這種「我做好了,你自己來玩」的態度,我給滿分。 Ironwood TPU * 單顆 Ironwood 比 Trillium 快 4.2 倍(FP8) * 單 pod 9,216 顆 → 42.5 ExaFLOPS * HBM 容量與頻寬直接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