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OpenAI 攜手 AMD 簽下 6GW AI 晶片大單:撼動 NVIDIA 霸權、重塑全球 AI 供應鏈格局

OpenAI 與 AMD 宣布簽署 6GW AI 晶片合作協議,OpenAI 可持有 AMD 10% 股份,AMD 股價暴漲 34%。此舉標誌 AI 晶片供應鏈從 NVIDIA 獨大轉向多元競爭,揭開「算力新時代」序幕。

【科技新聞】OpenAI 攜手 AMD 簽下 6GW AI 晶片大單:撼動 NVIDIA 霸權、重塑全球 AI 供應鏈格局

這是一場震撼 AI 世界的合作

OpenAI 宣布與 AMD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部署高達 6 吉瓦(GW) 的 AMD Instinct GPU,打造新一代 AI 超級基礎設施。這不僅是全球最大規模的 GPU 採購之一,更是 OpenAI 首次與 NVIDIA 以外的供應商簽下長期協議。

合作內容包括:

項目 內容
合作標的 OpenAI 與 AMD 簽署多年的 AI 晶片供應合作協議,部署總量達 6 GW(gigawatt,相當於大量 GPU 運算能力
初步部署時間 從 2026 年下半年開始,先導入 1 GW 的 AMD Instinct MI450 系列 GPU
對應條款 AMD 同時授予 OpenAI 一項認股權(warrant),可在達標後以每股 $0.01(十分低的價格)購買最多 1.6 億股 AMD 股份,約當 AMD 的 ~10 % 股權(視股數與條件而定)
股價反應 在消息公布後,AMD 股價大幅上漲。多家媒體報導最高一度漲幅達 30%-34 %。
目的與方向 一方面,這協議幫助 OpenAI 多元化其算力供應來源,降低對 NVIDIA 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也讓 AMD 更深度綁定 AI 生態系統,從邊緣玩家邁向核心供應商角色。
已有合作基礎 OpenAI 與 AMD 過去就有技術合作、在 MI300X / MI350X 系列上有交互,但這次屬於更大規模的商業承諾。

消息一出,AMD 股價盤中飆漲逾 35%,最終收漲 34%,成為美股焦點。這場「晶片聯姻」讓市場看到,AI 基礎設施的遊戲規則,正在改寫。


這筆合作的戰略意義:為什麼值得重視?

這筆案子不只是「又一張大訂單」,它對 AI 晶片 / 計算基礎設施領域具有深遠意涵。以下幾點尤為關鍵:

打破單一供應商壟斷的格局

過去幾年,NVIDIA 幾乎壟斷全球 AI 晶片市場。從 ChatGPT 到 Midjourney,大部分模型都仰賴 H100 GPU 訓練與推理。

但這也帶來兩個問題:

  • 供應鏈瓶頸:H100 價格高漲、交期長、算力短缺。
  • 地緣風險:若美中關係緊張或供應中斷,整個產業都會「卡脖子」。

OpenAI 此舉是明確訊號——不再把所有算力押在一家公司上。AMD 的 Instinct 系列主打高性價比與能效比,在大型訓練上逐漸具備替代性。

對 OpenAI 來說,這就像是「讓引擎有第二家供應商」,不再受限於 NVIDIA 的產能與價格。

NVIDIA 在 AI 訓練/推理晶片市場有極強的領導地位 Source: IoT Analytics

「多腿走路」的戰略:建立 AI 資本共生體

這不只是採購,更是策略性投資。OpenAI 擁有 AMD 認股權,最高可持有 1.6 億股(約 10% 股份)。這意味著兩者不只是買賣關係,而是互相綁定的「資本共生體」。

這種合作形式近年在 AI 領域頻繁出現,例如:

  • NVIDIA 投資 AI 初創公司以刺激晶片需求
  • Microsoft 投資 OpenAI、再反向採購 Azure 雲端算力;
  • OpenAI 現在投資 AMD,確保硬體供應穩定。

這形成一種新型的生態閉環──彼此投資、互相供應、估值相互推高
有分析師形容這是一場「AI 圍城」:

「城內的公司互相取暖,城外的創新者卻越來越難進入。」

為 AGI 打下算力基礎

OpenAI 的最終目標是 AGI(通用人工智慧),但要訓練這種模型,需要龐大到難以想像的運算能量。

6GW 是什麼概念?
以目前每張 GPU 功耗約 700W 計算,這等於上千萬張 GPU 的規模。

換句話說,OpenAI 正在為下一代 GPT、甚至類人型 AI 模型準備「能源級」的算力。AMD 的參與,將使他們有能力更快訓練、部署、甚至讓 ChatGPT 變得更即時、更智慧。


投資市場:AMD 股價狂飆、NVIDIA 小震

消息發布後,AMD 股價在一日內暴漲 34%,市值大幅增加超過 500 億美元。分析師指出,這是 AMD 有史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之一

而 NVIDIA 股價則小幅下跌約 2%,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AI 晶片第二陣營」的潛力。

CNBC 評論指出:「這不是 NVIDIA 的終結,但確實是 AMD 的重新登場。」

在 AI 晶片賽道上,AMD 現在被視為唯一有實力挑戰 NVIDIA 的對手。這場合作,讓它從「邊緣玩家」變成了「核心供應商」。

AMD 股價在一日內暴漲 34% Source: CNBC

風險、隱憂與潛在阻礙

大合作帶來潛在機會,但也隱含不少挑戰與風險:

技術與供應落差風險

  • AMD 的 MI450、後續系列是否能如期交付、達到性能/功耗/可靠性目標,是一個關鍵變數。若落後,OpenAI 或需退回其他供應商。
  • GPU 與記憶體(尤其是 HBM、採用高頻高速記憶體)是整體性能的重要限制因素。若在這一環節供應不足,整體效能可能打折。
  • 大規模佈建 AI 資源(冷卻、能源、散熱、基礎建設)本身就是難題。

高度集中化的系統風險

雖然此案有分散供應商的意圖,但另一方面,整個 AI 基礎設施仍會高度依賴極少數供應商(AMD、NVIDIA、矽晶圓廠、記憶體廠等)。只要其中環節出現供應中斷(如工廠火災、天災、國際制裁、運輸中斷),就可能牽一髮而動全局。

財務與投資風險

  • 對 OpenAI 而言,6 GW 的訂單金額極龐大。如何籌資、確保現金流與成本回收是挑戰。
  • 對 AMD 而言,即便有潛在收益,但要先投入研發、製造、設備擴充等成本,也有風險。若市場需求下滑或競爭加劇,回報期可能拉長。

反壟斷 / 法規風險

如此大規模的戰略合作,以及讓 AI 平臺可能持有晶片公司股份,容易引起監管部門的懷疑。若被視為形成壟斷或排除競爭者,可能面臨反壟斷調查或規範限制。

新創或小型公司被擠壓空間

當大型 AI / 雲端 /硬體公司越來越緊密形成生態圈,新興創業者或未被納入核心圈子的玩家可能被邊緣化,擠不進供應鏈或技術合作生態。


你我能感受到什麼?

雖然你、我不會親自去買 GPU 出來訓練大模型,但這種大規模合作,在長期會逐步反映到我們日常使用 AI 工具的「體驗」上:

  1. AI 工具更穩定、延遲更低
    更強大的後端算力可支持更多併發、降低服務中斷風險、提升回應速度。
  2. 創新更有可能 — 多元競爭催生新功能
    若晶片與算力供應更有競爭性,新雄(小公司)可能獲得更多機會,技術創新不那麼容易被一家公司壟斷。
  3. 價格可能下降
    長期來看,硬體與算力供應鏈若不再過度壟斷,成本壓力可能透過競爭傳導,促成 AI 服務價格下降或更好的性價比。
  4. 潛在的不確定性與壟斷風險
    若最終形成「幾家 AI / 晶片公司共生體」的格局,反而風險轉向競爭限制、新創被排擠、創新可能受限。

未來展望與觀察指標

要判斷這筆交易是否真的改寫 AI 產業格局,我會建議你持續觀察以下幾個指標/發展方向:

指標 為什麼要看 預期正面訊號 須警訊號
AMD MI450 / 後續系列 GPU 的交付、性能與出貨量 技術能否落地 若按時交付、性能達標、出貨量增長 延遲、缺貨、品質問題
OpenAI 在 2026 年後實際部署的算力量 訂單不只是承諾 若逐步接近 6 GW / 每年達標 若進展遲緩、購買量遠低於承諾
AMD 與 OpenAI 的股權認購、認股權行使情況 綁定程度 若認股權多被行使、雙方利益捆綁 若認股權無法行使、條件太嚴苛
NVIDIA / 其他晶片廠對應策略 競爭反應 若 NVIDIA 推出更強效能/更低成本產品 若仍高價高壁壘、失去市場主導權
監管動向 / 法規政策 大合作常引法規審查 若監管對這類跨界合作保持寬鬆 若反壟斷調查、限制跨業持股政策出現

這波 AI 晶片「聯姻」走向何處?

我認為這次 OpenAI–AMD 的合作案,確實可能是 AI 基礎設施邁入「多供應商協作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 AI 產業正在嘗試走出過度集中於 NVIDIA 的格局,試圖讓整個生態更有彈性、更能抵禦供應鏈風險。

不過,這並不是說 NVIDIA 會因此被淘汰。相反,它仍掌握著極強的技術優勢與品牌信任。這場合作更像是一次力量再分配、優勢互補與競爭升級。未來最可能的格局,是 NVIDIA、AMD、其他潛在晶片設計商(或者 AI 平台自研晶片)之間的拉鋸。

從 NVIDIA 一家獨大,到多廠競爭並存,這場轉折象徵「算力民主化」的開端。
它或許讓科技更快、更便宜,但同時也提醒我們:
在這場以電力、晶片與資本為燃料的戰爭裡,創新與壟斷的界線,正越來越模糊。

Read more

【PwC Insight Hub】從限電停工到數智韌性:製造業如何用 AI 建立不被中斷的工廠?

【PwC Insight Hub】從限電停工到數智韌性:製造業如何用 AI 建立不被中斷的工廠?

2021 年 9 月 26 日晚上十點,新竹某電子廠的供應鏈主管收到一則訊息。 「昆山廠因為限電政策,明早六點起全面停工,復工時間未定。」 他盯著螢幕,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損失多少」,而是:「我有哪些料會斷?」手上有二十幾家上游供應商,十幾條產線同時在跑。有些物料是昆山獨家供應,有些雖有備援,但不確定是否能即時補上。更麻煩的是,他不知道這些料「現在在哪」——有些剛出貨、有些卡在倉庫、有些根本不知道生產了沒。 他打開 ERP 想查庫存,但畫面跳出來的是三天前的帳面數字。實際還有多少?夠撐幾天?哪些訂單會延遲?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他開始打電話。先是打給昆山供應商,沒人接。再打備援廠商,對方說「要查一下」,然後就是漫長等待。天快亮時,資料才逐一湊齊,而產線,已經開始缺料。 那一晚,台灣有數十位供應鏈主管在做著同樣的事。盯著通訊軟體、查貨況、發郵件、

為什麼 Google 敢向 NVIDIA 叫板?Ironwood TPU 開火,Nvidia 霸主地位首現裂痕

為什麼 Google 敢向 NVIDIA 叫板?Ironwood TPU 開火,Nvidia 霸主地位首現裂痕

Google Cloud 悄悄把 Ironwood TPU(第七代)切到 GA(General Availability),沒有大張旗鼓的 keynote,也沒有找一堆 KOL 排隊喊「mind blown」,就是默默地在控制台把價格表亮出來,然後把 9,216 顆晶片的 pod 直接掛網。這種「我做好了,你自己來玩」的態度,我給滿分。 Ironwood TPU * 單顆 Ironwood 比 Trillium 快 4.2 倍(FP8) * 單 pod 9,216 顆 → 42.5 ExaFLOPS * HBM 容量與頻寬直接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