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詞優化術完整指南:迭代、Chain-of-Thought 與 Follow-up 技巧,教你讓 AI 答案更精準
在 AI 時代,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重要。 「提示詞優化術」教你如何透過迭代修正、Chain-of-Thought 思維,以及四種 Follow-up 技巧,讓 AI 的回應更精準、更實用。 不論是寫行銷計畫、產出簡報,還是學習規劃,掌握這套方法就能把 AI 變成真正的思考加速器。

為什麼需要「提示詞優化術」?
很多人都在用 AI,但你應該也遇過這種情況:
明明花了好幾分鐘精心輸入一個問題,卻得到一個「差一點味道」的答案。要嘛太表面、要嘛方向錯誤,最後你還是得自己重做。
這不是 AI 不夠聰明,而是我們問問題的方式不夠精準。
就像 Google 搜尋時,關鍵字下得好,前幾個結果就能解決你的問題;但如果關鍵字模糊,跳出來的網頁可能完全不相關。
現在國外甚至出現了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詞設計)比賽。比賽的核心不是看誰最會回答,而是看誰最會「問」。因為在 AI 時代,好問題往往比好答案更重要。
這也是「提示詞優化術」的核心價值:
不是一次就打出完美提示,而是透過迭代(反覆修正問題)、搭配 Chain-of-Thought(思維鏈) 的技巧,引導 AI 給出更清晰、更可靠的答案。
接下來,我會帶你拆解這套方法:
- 迭代式提示:怎麼樣一步步把問題問到位。
- Chain-of-Thought 應用:如何引導 AI 展開思考過程,而不是只丟一個答案。
- 四種 Follow-up 技巧:國外比賽常用的提示框架,讓你能快速調整對話方向。
- 提問優化流程圖:一張圖帶你看懂整個優化循環。
什麼是迭代式提示 (Iterative Prompting)?
大部分人以為:只要一次把問題寫清楚,AI 就會給出完美答案。
但實際上,提示詞優化更像是「雕刻」而不是「拍桌子」 —— 你需要逐步修正,慢慢把結果打磨到位。
可以把它想像成跟 AI 玩「20 個問題」:
- 你先給它一個大方向;
- 看它的回答,再針對不足的地方追問;
- 最後透過幾次來回,才能拿到真正符合需求的內容。
第一步:釐清脈絡(Clarify the Context)
很多人一開始就急著丟問題,但卻忽略了先交代清楚「背景」與「目的」。
這就像你去醫院看診,如果只跟醫生說「我不舒服」,醫生很難判斷要幫你驗血、開藥還是照 X 光。
在 AI 提示中也是一樣:
- 如果你只說「幫我寫一份行銷計畫」,AI 會回一個很空洞的範本。
- 但如果你多補充一句:「我要用在 IG 短影音、受眾是 18–25 歲學生族群,目的是提升品牌知名度」,AI 才能更精準地幫你。
更好的方式,是先把「脈絡」交代清楚,例如:
- 我的產品:一款主打「環保材質」的保溫杯
- 想要打入的市場:台灣大學生與剛出社會的年輕上班族
- 目前已規劃的方向:以 IG 短影音做品牌推廣,並想搭配開學季折扣活動
這時候再問 AI:
「請幫我產出一份 IG 短影音行銷計劃,目標受眾是大學生和社會新鮮人,強調環保生活風格,並且結合開學季促銷活動。」
先把問題脈絡講清楚,AI 才能扮演「對的人」來給你答案。
Chain-of-Thought (CoT) 的應用
過去,我們常常需要額外提醒 AI:「請逐步推理」──這就是所謂的 Chain-of-Thought(思維鏈)。它能讓 AI 把思考步驟攤開來,避免直接跳到一個可能錯誤的結論。
但現在的模型多半已經把這種「逐步思考」融入在原本的回答流程裡。換句話說,即使你沒有特別要求,AI 也會在背後自動做出推理,只是有時候它不會全部展示給你。
那麼,為什麼還要理解 CoT?原因有兩個:
- 讓你更懂得檢查答案
如果你知道答案背後其實有一套推理流程,就能更敏銳地判斷:這個回答是「合理的邏輯演繹」還是「模型隨機湊出來的結果」。 - 讓你更會「拆解需求」
與其單純問「給我一個行銷策略」,你可以要求 AI 把過程拆成幾步,同時可以更清楚問題本身:- 先定義目標市場
- 再分析痛點
- 接著提出可能方案
- 最後列出衡量指標
這樣的答案不只是結果,更像一份能跟著執行的「思維地圖」。
所以現在我們不需要執著於「逐字打出請逐步推理」,而是要理解 如何在問題設計裡,讓 AI 自然展開過程。這才是 CoT 在今天最實用的應用方式。
四種 Follow-up 技巧
在優化提示詞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一次問對」,而是學會如何根據 AI 的回應,做出有效的追問(Follow-up)。以下四種技巧,是國外提示詞比賽裡最常見、也最實用的框架:
1. Clarify(澄清問題)
目標:讓 AI 先確定你要什麼,而不是直接亂答。
做法:告訴 AI,它如果資訊不足,要先反問你。
範例 Prompt:
「我接下來會請你幫忙產出行銷計畫,如果資訊不完整,請先提出你需要了解的三個關鍵問題,再開始回答。」
這樣做能避免 AI 直接亂寫,確保它先跟你確認需求。
2. Constrain(加入限制)
目標:避免答案過於發散,讓回覆更精準可用。
做法:加上格式、角色或長度的限制。
範例 Prompt:
「請用表格整理,分成【目標受眾】【內容主題】【KPI 指標】,每一欄至少給三個具體例子。」
有了這種限制,AI 的回答才會直接能用,而不是長篇大論卻沒有結構。
3. Critique(自我檢查)
目標:讓 AI 幫你檢查自己答案的弱點。
做法:要求 AI 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重寫一個版本。
範例 Prompt:
「請檢查你剛剛的行銷計劃,指出三個可能的問題,並提供一個改進版本。」
這能讓 AI 代替你做「審稿人」,省下檢討時間。
4. Compare(比較選項)
目標:避免陷入「單一答案」陷阱,讓你有選擇。
做法:要求 AI 提出不同方案,並比較優缺點。
範例 Prompt:
「請給我三種 IG 短影音行銷策略,並比較它們的成本、影響力與執行難度。」
這種做法能幫助你快速決策,而不是被單一結果綁住。
總結:
只要把「Clarify → Constrain → Critique → Compare」放進你的提問流程,你就能讓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成為一個有耐心、有結構的對話夥伴。
最佳實務:分段式產出(Chunking)比一次吐完更好
就像與人合作一樣,一次要求 AI 產出過多內容,常見問題包括:
- 容易失焦、重複或中途走鐘(上下文太長、推理鏈過散)。
- 成本與時間上升(長輸出佔用更多 token)。
- 修正成本更高(整篇重寫比「分段微調」更花力氣)。
解法是分段式產出(Chunking):把任務拆成小步驟,每一步都先確認,再往下寫。這能同時控品質、控成本、控方向。
實作要點
- 先要「大綱」再寫內容
要求先列章節或步驟,確認結構後再展開各段。 - 設定每段長度與格式
例如「每節 200–300 字、含 3 個小標、以表格列 KPI」。 - 設置檢查點
每段末尾請模型自評是否滿足受眾、語氣、KPI;不滿足就局部重寫。 - 同步規格與詞彙
提供風格準則、用語表與範例段落,要求全篇一致。 - 批次合併
全部段落審完後,再請模型「只做潤飾與銜接」,避免推倒重來。
提示詞優化是一種思維訓練,而不只是技巧
總結來說,所謂「提示詞優化術」並不是炫技,而是一套讓 AI 更符合需求的思維方法。它的重點不是要你一次就輸入完美問題,而是學會如何:
- 釐清脈絡:先把產品、市場、目標說清楚。
- 循序迭代:透過反覆修正,讓問題逐步收斂。
- 檢查與追問:善用 Follow-up 技巧,讓回答更精準。
- 分段產出:避免一次丟太多,分步拆解能控品質與方向。
換句話說,提示詞優化術不只是問 AI 的方式,更是你組織思路、表達需求的能力訓練。當你能把自己的問題講清楚,AI 就能成為真正的思考加速器,而不是一個答非所問的黑盒子。
下一步,你可以嘗試用這套方法優化日常問題,無論是寫行銷計畫、設計簡報、還是準備一份學習大綱。你會發現,AI 的答案不僅變得更實用,也更貼近你真正想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