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 Insight Hub】台灣的下一個角色:從世界工廠到全球製造的指揮中心
當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被迫分散,製造不再只比成本與效率,而是比「協同能力」。NVIDIA、Apple 等科技巨頭在全球移動產線的同時,台灣反而逐漸成為跨國製造網絡的決策中樞。本文解析 PwC & SAP 如何以 S/4HANA、IBP 與 Control Tower,協助企業從「製造者」走向「全球製造的指揮中心」。
2025 年 9 月,日經與 Reuters 相繼報導:蘋果正評估在台灣設立首條「摺疊手機試產線」,以測試新世代製程與供應鏈協作。同時,NVIDIA 在桃園與多家伺服器代工夥伴共同打造新一代 AI 伺服器基地,這項消息看似只是產品布局的一小步,卻透露出全球供應鏈權力版圖的一場變動。
NVIDIA、Apple、Tesla 等科技巨頭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正將部分生產鏈/製造據點轉往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而在這場大遷徙中,台灣沒有被邊緣化,反而正逐步被定位為全球製造網絡中的『指揮中心』。
地緣政治推了一把:工廠分散了,但決策得集中
台灣之所以成為「指揮中心」,並不是偶然。自美中科技脫鉤後,供應鏈成為地緣政治的戰略工具。晶片、電動車、AI 伺服器等關鍵產品被視為「新石油」,各國開始推動「去風險化」策略:不能只依賴單一國家的產能。於是,「中國+1」成為主流——蘋果到印度試產 iPhone、汽車大廠轉往墨西哥、東南亞則成為重要備援基地。但供應鏈一旦分散,協調難度就暴增。PwC Consulting 指出,許多台灣企業在這個時間點有迫切需求,需要在這波轉移中將「決策中樞」留在本島,並透過 ERP、雲端平台與控制塔系統,連接遍佈全球的據點。
這意味著台灣企業的角色將從製造者轉為調度者
當製造分散、風險升高,企業要的已經不只是工廠,而是一套能讓所有工廠協同的系統。以往的製造思維是:在哪生產、怎麼做比較快。而現在的思維變成:全球哪一條產線能最有效率地接單、哪一個據點的交期風險最低、甚至模擬若越南廠停工、墨西哥廠延遲,財務報表會怎麼變。
PwC Consulting 認為,這種轉變需要新的「作業語言」——跨據點的整合系統、統一的數據語彙、以及即時可預演的管理框架。
導入 SAP S/4HANA 後:從資訊孤島到決策一體化
鴻海、台達等企業近年都導入 SAP S/4HANA 作為核心平台,並搭配 SAP IBP(Integrated Business Planning) 與 Control Tower(控制塔),讓採購、生產、財務、銷售全都看同一組數據。打造一套「跨國可協調、即時可視化」的營運中樞。

這樣的架構,使得集團不再被地域限制。只要權限允許,管理者能跨公司、跨工廠即時查詢資料,掌握客戶預測、調度產能、平衡庫存。資訊整合不僅簡化了跨部門溝通,也讓整個決策鏈條更透明。最重要的是,它能讓決策不再跟著地理跑,而是跟著數據跑。
PwC Consulting 的三層轉型架構

在PwC Consulting 協助導入 SAP S/4HANA 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轉型歷程拆解為三個層次:流程標準化、數據即時整合與 AI 應用升級,分別對應企業在跨國營運中最核心的三大痛點。
第一層:流程標準化,解決跨國營運亂象以 S/4HANA PCE 為基礎,導入採購、倉儲、銷售、生產、財會與成本管理模組,建立集團標準流程。PwC Consulting 以 SAP 典範流程(Best Practice)為導入基準,加速流程落地。主檔資料集中維護(如物料、供應商、客戶與價格),並導入 PDA 與倉儲系統,提升現場作業效率。
第二層:數據即時整合,打破資訊孤島PwC Consulting 協助企業串接前後端模組,讓運籌端(採購、生產、銷售)與財務成本端資料即時同步。預測與排程資料可保留於 ERP 系統中進行多版本模擬,並透過 MRP 提升供應鏈彈性。平時採標準成本入帳,月底以實際成本修正,搭配即時獲利分析,管理層不再需等月底報表才能決策。
第三層:以數據驅動決策,邁向 AI 協作時代

過去,ERP 多被視為資料紀錄與交易執行的工具,但在 AI 時代,PwC Consulting 協助企業將 ERP 轉化為決策中樞 —— 讓數據不只是被儲存,而是能被理解、分析,甚至主動提出建議。
透過 ERP AI Agent & SAP BDC (Business Data Cloud),使用者可以用自然語言查詢報表、比對多部門數據,快速找出異常與機會點;AI 知識庫則能自動整理 SOP 與操作經驗,並結合流程機器人(RPA)推動標準作業自動化。
更進一步地,系統可在接單後即時模擬生產配置與交期排程,並同步整合至 CXO 決策儀表板,提供異常預警、模擬分析與最適解建議。從前端查詢到後端排程,所有環節都能透過數據驅動的方式做出回應,真正邁向 AI 協作的組織型態。
系統之外的挑戰:治理、人才與決策文化
PwC Consulting 強調,真正的挑戰往往不在技術,而在人。當資訊流動速度遠超過決策速度,組織必須學會「一起思考」。導入 SAP S/4HANA 的企業常發現,最大的門檻不是上線,而是治理。PwC Consulting 在導入專案中,通常會同步建立治理藍圖——從主檔資料維護(MDM)、跨國授權機制,到 AI 輔助預測與審核流程,確保系統能支撐人的判斷,而非取代它。
因為當數據透明、節奏加快,組織的反應速度不再取決於誰權力最大,而取決於誰能最先對齊。技術能讓企業看得更清楚,但能不能看得更遠,取決於組織是否願意一起看。這也是 PwC Consulting 長期協助客戶推動轉型時最關鍵的觀察:真正成功的轉型,從來不是把系統建起來,而是讓決策的語言統一起來。
從看得見流程,到看得清全局
真正的數位轉型,不是讓系統更聰明,而是讓決策更一致。
S/4 HANA 對台灣製造業的意義,不在於它多快能跑報表,而在於它讓企業第一次能用同一套語言理解營運。財務、採購、生產、銷售,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看著同一張數據地圖,一起決策、一起行動。
而 PwC Consulting 則是讓這一套系統與「業務對齊」的關鍵推手:從流程梳理、主檔設計,到跨國運作的治理規範,協助企業搭建的不只是工具,而是一整套支持全球營運的策略底盤。
這樣的轉型,才讓台灣不只是做產品的地方,而是能設計節奏、協調時機、預演風險的地方。當世界開始分散製造,我們要做的,是掌握整合與預判的能力,真正走向以台灣為核心的全球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