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影音工具】2025年最佳影片生成 AI 工具評比+選擇指南:從社群短片到電影級製作,AI 正在重寫內容產業的成本公式

【AI影音工具】2025年最佳影片生成 AI 工具評比+選擇指南:從社群短片到電影級製作,AI 正在重寫內容產業的成本公式

AI 影片夯的真正原因

當今幾乎所有人都在談影片生成 AI。從 Instagram 上的個人創作者、行銷短片,到品牌端導入 Runway、Pika、Kling 等工具,生成影片似乎正走向「一鍵完成」的自動化時代。但若僅將它視為行銷工具或短影音解法,可能低估了 AI 影片生成背後真正的價值。

過去十年,內容產業最大的矛盾之一在於:觀眾對「視覺品質」的期待不斷提升,而影片製作的邊際成本卻無法下降

《The Last of Us Part II》

一部中型預算的美劇,每集平均成本已突破 500–1,000 萬美元;《The Mandalorian》使用虛擬製片技術後,單季預算仍高達 1 億美元。而在遊戲產業,一款 3A 級大作的開發成本普遍落在 1–2 億美元之間,如《The Last of Us Part II》的研發預算據估已超過 2 億美元(不含行銷支出)。

即使是台灣或韓國的中型動畫團隊,製作 1 分鐘 2D 動畫短片,保守估計也需 新台幣 30–50 萬元;若為 3D 動畫或角色演算,所需資金與時間往往是前者的十倍以上。

台灣知名動畫公司夢想動畫為 NFT 專案《Elysium Shell》所製作的動畫,整體工期接近 6 個月,預算約 400 萬元新台幣

特別在台灣這類中小型、資源受限的影視產業體系中,這樣的成本結構形成了明顯的創作天花板。相較於美日韓等具備強大投資體系與海外輸出市場的產業鏈,台灣影劇與電影往往面臨「題材創新,但資本受限」的困境——無法負擔大型特效、虛擬角色或精緻動畫,導致視覺表現力與劇本創意之間存在落差。

這正是影片生成 AI 工具可能發揮作用的切入點。它們的終極目標並非取代剪輯師或社群小編,而是正在醞釀一場對整個影視與遊戲產業「製作基礎設施」的重構

為了釐清這些工具是否真的能被納入現實工作流,我們從 Veo 3、Runway、Kling、海螺 AI 與 Midjourney V1 中選出五個典型代表,依照「品質控制」、「出片速度」、「門檻難度」、「可規模性」這四個核心指標進行橫向對照。這不只是工具評比,更是一場關於 AI 影片技術進化路線的產業盤點。

Read more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正式收購語音 AI 新創公司 Play AI,進一步強化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與佈局。根據 Bloomberg 報導,Meta 已向媒體證實這項收購,並透露 Play AI 的全體團隊將於下週加入 Meta。 Play AI 是一家專注於開發自然人聲合成技術的創業公司,透過 AI 模型生成逼真的語音,並打造一個簡便的語音創作平台。Meta 在內部備忘錄中指出,Play AI 的技術與平台非常契合 Meta 的未來發展藍圖,尤其是在 AI 虛擬角色(AI Characters)、Meta AI 助理、可穿戴裝置(Wearables)、以及音頻內容創作等應用上。 0:00 /0:34 1× 收購金額未公開,顯示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