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滿地履歷,為何還是「招不到人」?AI 人才荒的真相與困境
科技業雖有大量工程師待業,但企業仍喊「缺人」。原因在於 AI 人才稀缺,少數王牌工程師年薪破百萬美元,多數人卻被邊緣化。

近年來,全球科技業陷入一個看似矛盾的狀況:工程師的數量比以往更多,卻同時傳出「缺工」、「找不到人」的抱怨。尤其在人工智慧(AI)快速崛起的浪潮下,頂尖 AI 工程師成為極度稀缺的資源,導致市場出現「少數人年薪破百萬美元,大部分人卻苦無面試機會」的極端分化。
本文將帶你全面解析這場「AI 人才荒」的現象:為什麼企業說人滿為患卻還缺人?為什麼 AI 工程師的薪資能高到嚇人?普通工程師和剛畢業的新鮮人又該如何面對?
科技業人才供給暴增,卻仍「缺人」?
畢業生倍增、裁員潮湧現
根據美國官方統計,2013 至 2022 年間,電腦科學學位的畢業人數翻了一倍以上。同時,Google、Meta、Amazon 等科技巨頭近年接連裁員,讓數以萬計的工程師流入市場。
理論上,這應該是史上最容易找到工程師的時代。大量求職者、充足履歷,卻與「招不到人」的企業抱怨形成鮮明對比。

勞工局的預測:程式設計職位將縮水
美國勞工局更預測,到 2034 年,傳統程式設計師的就業人數將比去年還要少 6%。換句話說,雖然會寫程式的人比以往更多,但整體市場對基礎程式能力的需求正在下降。
企業真正要找的不是「程式員」,而是「AI 王牌」
AI 軍備競賽推升超高門檻
隨著生成式 AI、深度學習與模型訓練成為產業焦點,企業渴望找到能真正理解 AI 系統運作、掌握模型調參與優化的人才。
Runway 的執行長 Valenzuela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
「想像一個 AI 模型有上千個旋鈕,你必須知道該餵什麼資料、怎麼調整,才能讓模型正確學習。能做到這件事的人,全世界可能只有幾百位。」
這類「AI 天才」成為各大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薪資分化:百萬美元 vs. 面試難求
這樣的稀缺,直接反映在薪資上:
- 頂尖的 AI 工程師,年薪超過百萬美元並非罕見。
- 第二梯隊的人才,薪水也能逼近 100 萬美元。
- 然而,對大部分工程師來說,能拿到一次面試機會都相當困難。
例如,Runway 曾開出 49 萬美元的年薪招募機器學習總監,一週就收到 2,000 份履歷,但最後卻一個人也沒錄取。

新創公司更極端:只要「神童」、不要一般人
Pickle 的「七天工時」文化
另一家名為 Pickle 的 AI 新創公司,甚至開出高達 50 萬美元年薪的職缺,但條件之一是「要找到 prodigy(神童)」。更令人震驚的是,團隊成員必須一週工作七天,其中許多人還住在同一棟宿舍式大房子裡。
公司創辦人直言:他願意等上一年也不隨便錄用,因為在這場「AI 軍備競賽」中,他要的不是普通人,而是能突破極限的少數人。
普通工程師的困境:經驗不再保證機會
Adobe 資深員工的挫敗
55 歲的 James Strawn,在 Adobe 工作了 25 年,原本是平面設計師,後來轉入軟體測試。他的跨界經驗當年被視為優勢,讓 Adobe 的軟體更易於使用。然而,在被裁員後,他發現自己的經歷似乎失去了價值。
即使正在修讀 AI 入門課程,他仍只獲得過一次面試機會。他感嘆:「我以為多年大公司經驗能讓我至少有機會解釋自己能帶來什麼,但事實並非如此。」
新人與轉職者面臨更高門檻
對於剛畢業的新鮮人或試圖轉職的人來說,情況同樣艱難。雖然他們積極修習 AI 證照課程,甚至熟練使用 ChatGPT 等工具,但在企業眼中,這些能力仍停留在「表層操作」。
對比之下,企業更願意投資於能立刻帶來突破的「10 倍工程師」。
「10 倍工程師」思維加劇兩極化
低階工作被自動化,資源集中高端人才
隨著 AI 自動化逐漸取代部分基礎工程工作,企業更有餘裕將資源集中到少數高端人才身上。所謂的「10 倍工程師」——一人能抵十人的傳奇形象——成了企業追逐的目標。
結果就是:少數人拿走數倍的薪水,而大部分人被邊緣化,職位縮減、薪資停滯。
招聘流程的「完美主義陷阱」
許多公司堅持要找到「夢幻候選人」,導致職缺常常掛上數週甚至數月卻無法填補,最後只好撤掉再重新刊登。這種「完美主義」不僅延誤進度,也讓大量有潛力的求職者被拒之門外。
未來走向:AI 人才市場會如何演變?
企業需要改變思維
專家認為,企業若想真正解決 AI 人才缺口,不能只一味等待「天才」出現。更務實的做法,是建立培養管道,善用具備基礎程式與數據背景的人才,讓他們透過實戰逐步成長。
例如:以「專案挑戰題」代替冗長的職務描述,讓候選人用小規模實驗證明自己,反而能更快找到合適人選。
求職者的關鍵策略
對個人來說,面對這樣的市場結構,單純「會用工具」已經不夠。想要脫穎而出,必須做到:
- 做出可驗證的成果:例如公開 GitHub 專案、技術報告、Kaggle 競賽成果。
- 用數據說故事:不只寫「參與 AI 專案」,而是清楚展示「把延遲壓到多少毫秒」、「吞吐率提升幾倍」。
- 打造可見度:透過社群平台、技術社群發表作品,增加被企業發現的機會。

結語:AI 人才荒是一場「質」的競爭
這場看似矛盾的人才荒,其實反映了科技產業的轉型——從「程式人人會寫」到「AI 少數派制勝」。
對企業來說,真正缺的不是人,而是能推動 AI 技術前進的核心人才。對求職者來說,唯一的解法是讓自己的能力從「會使用 AI 工具」提升到「能創造 AI 成果」,用實證作品說服市場。
未來,這場 AI 人才競賽將持續加劇,留下的,將是能在快速變化的賽局中持續證明自己價值的那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