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歐盟AI法案不延後,產業壓力難撼立場?企業:我們還沒準備好!

2025 年 7 月,面對來自 Google、Meta、OpenAI 等科技巨頭的呼籲延後實施,歐盟官方正式表態:「AI Act 依法如期上路,不會暫停!」這場關於監管與創新的拉鋸戰,正改寫全球 AI 生態。

【科技新聞】歐盟AI法案不延後,產業壓力難撼立場?企業:我們還沒準備好!

發生了什麼事?

歐盟於 2024 年 8 月正式生效《AI 法案》(AI Act),並規劃分階段落地:

  • 2025 年 2 月:全面禁止違反人權的 AI 使用(如社會信用評分)。
  • 2025 年 8 月:一般用途 AI(如 LLM)需揭露透明度、風險管理。
  • 2026 年 8 月:高風險 AI(醫療、教育、交通等)啟動嚴格合規要求。

但就在此節骨眼,超過 40 家歐洲與美國企業(包括 Airbus、Philips、ASML)集體發聲,呼籲延後實施至少兩年,主因是:

「我們連怎麼遵守都還不確定!」——企業聯名信

為什麼企業想延後?

  • 缺乏實務指南:AI 開發者苦等的「Code of Practice」已延至 2025 年底 才會出爐,距離法規上路只剩半年。
  • 合規成本過高:初創與中小企業擔憂無法負擔申報與模型分類等繁瑣程序。
  • 創新受限風險:有 AI 公司直言:「歐洲會被過度監管窒息!」

瑞典首相甚至也加入「暫停鐘」派陣營,呼籲讓企業喘口氣。

歐盟怎麼回應?

歐盟執委會態度堅定:「法律通過就是通過,不會延後。」

  • 法規照時程走,但承諾年底前推出輔導與減負方案。
  • 中小企業專案協助中,未來將簡化部分申報要求。

執委會的盤算很清楚:不能為了迎合產業,就放棄對 AI 安全與透明的要求。

接下來要關注什麼?

  1. Code of Practice 是否如期在年底出爐?
  2. 歐盟能否有效幫助中小企業合規?
  3. 企業是否持續施壓、再掀監管攻防?
  4. 2026 年高風險模型上路前,是否還有變數?

歐盟是先行者還是先卡者?

AI Act 是世界首個全面 AI 法規,在 AI 安全性、歧視防治、模型透明度上立意明確,但過早、過嚴也可能打擊創新、催生「AI 外流」現象。

Meta、OpenAI 選擇集中在美國研發早有端倪。法規先行還是創新優先?這場角力將左右全球 AI 發展版圖。

Source:

Read more

【PwC Insight Hub】從限電停工到數智韌性:製造業如何用 AI 建立不被中斷的工廠?

【PwC Insight Hub】從限電停工到數智韌性:製造業如何用 AI 建立不被中斷的工廠?

2021 年 9 月 26 日晚上十點,新竹某電子廠的供應鏈主管收到一則訊息。 「昆山廠因為限電政策,明早六點起全面停工,復工時間未定。」 他盯著螢幕,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損失多少」,而是:「我有哪些料會斷?」手上有二十幾家上游供應商,十幾條產線同時在跑。有些物料是昆山獨家供應,有些雖有備援,但不確定是否能即時補上。更麻煩的是,他不知道這些料「現在在哪」——有些剛出貨、有些卡在倉庫、有些根本不知道生產了沒。 他打開 ERP 想查庫存,但畫面跳出來的是三天前的帳面數字。實際還有多少?夠撐幾天?哪些訂單會延遲?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他開始打電話。先是打給昆山供應商,沒人接。再打備援廠商,對方說「要查一下」,然後就是漫長等待。天快亮時,資料才逐一湊齊,而產線,已經開始缺料。 那一晚,台灣有數十位供應鏈主管在做著同樣的事。盯著通訊軟體、查貨況、發郵件、

為什麼 Google 敢向 NVIDIA 叫板?Ironwood TPU 開火,Nvidia 霸主地位首現裂痕

為什麼 Google 敢向 NVIDIA 叫板?Ironwood TPU 開火,Nvidia 霸主地位首現裂痕

Google Cloud 悄悄把 Ironwood TPU(第七代)切到 GA(General Availability),沒有大張旗鼓的 keynote,也沒有找一堆 KOL 排隊喊「mind blown」,就是默默地在控制台把價格表亮出來,然後把 9,216 顆晶片的 pod 直接掛網。這種「我做好了,你自己來玩」的態度,我給滿分。 Ironwood TPU * 單顆 Ironwood 比 Trillium 快 4.2 倍(FP8) * 單 pod 9,216 顆 → 42.5 ExaFLOPS * HBM 容量與頻寬直接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