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歐盟AI法案不延後,產業壓力難撼立場?企業:我們還沒準備好!

2025 年 7 月,面對來自 Google、Meta、OpenAI 等科技巨頭的呼籲延後實施,歐盟官方正式表態:「AI Act 依法如期上路,不會暫停!」這場關於監管與創新的拉鋸戰,正改寫全球 AI 生態。

【科技新聞】歐盟AI法案不延後,產業壓力難撼立場?企業:我們還沒準備好!

發生了什麼事?

歐盟於 2024 年 8 月正式生效《AI 法案》(AI Act),並規劃分階段落地:

  • 2025 年 2 月:全面禁止違反人權的 AI 使用(如社會信用評分)。
  • 2025 年 8 月:一般用途 AI(如 LLM)需揭露透明度、風險管理。
  • 2026 年 8 月:高風險 AI(醫療、教育、交通等)啟動嚴格合規要求。

但就在此節骨眼,超過 40 家歐洲與美國企業(包括 Airbus、Philips、ASML)集體發聲,呼籲延後實施至少兩年,主因是:

「我們連怎麼遵守都還不確定!」——企業聯名信

為什麼企業想延後?

  • 缺乏實務指南:AI 開發者苦等的「Code of Practice」已延至 2025 年底 才會出爐,距離法規上路只剩半年。
  • 合規成本過高:初創與中小企業擔憂無法負擔申報與模型分類等繁瑣程序。
  • 創新受限風險:有 AI 公司直言:「歐洲會被過度監管窒息!」

瑞典首相甚至也加入「暫停鐘」派陣營,呼籲讓企業喘口氣。

歐盟怎麼回應?

歐盟執委會態度堅定:「法律通過就是通過,不會延後。」

  • 法規照時程走,但承諾年底前推出輔導與減負方案。
  • 中小企業專案協助中,未來將簡化部分申報要求。

執委會的盤算很清楚:不能為了迎合產業,就放棄對 AI 安全與透明的要求。

接下來要關注什麼?

  1. Code of Practice 是否如期在年底出爐?
  2. 歐盟能否有效幫助中小企業合規?
  3. 企業是否持續施壓、再掀監管攻防?
  4. 2026 年高風險模型上路前,是否還有變數?

歐盟是先行者還是先卡者?

AI Act 是世界首個全面 AI 法規,在 AI 安全性、歧視防治、模型透明度上立意明確,但過早、過嚴也可能打擊創新、催生「AI 外流」現象。

Meta、OpenAI 選擇集中在美國研發早有端倪。法規先行還是創新優先?這場角力將左右全球 AI 發展版圖。

Source:

Read more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收購語音新創 Play AI:加速佈局 AI 聲音技術與超級智慧計畫

Meta 正式收購語音 AI 新創公司 Play AI,進一步強化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與佈局。根據 Bloomberg 報導,Meta 已向媒體證實這項收購,並透露 Play AI 的全體團隊將於下週加入 Meta。 Play AI 是一家專注於開發自然人聲合成技術的創業公司,透過 AI 模型生成逼真的語音,並打造一個簡便的語音創作平台。Meta 在內部備忘錄中指出,Play AI 的技術與平台非常契合 Meta 的未來發展藍圖,尤其是在 AI 虛擬角色(AI Characters)、Meta AI 助理、可穿戴裝置(Wearables)、以及音頻內容創作等應用上。 0:00 /0:34 1× 收購金額未公開,顯示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