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為何 SpaceX 投資 20 億美元給 xAI?解讀 Elon Musk 打造 AI 商業聯盟的野心與風險
馬斯克正在用自己的太空公司,撐起自己的 AI 公司。這不只是資金流轉,更是一場關於「控制權」與「未來技術主導權」的戰略佈局。

2025 年 7 月,《華爾街日報》披露,SpaceX 將投資 20 億美元給 xAI,成為該公司本輪 50 億美元募資的一大來源。對外界來說,這是一筆罕見的「內部資金搬移」操作;對馬斯克而言,這是一次技術、資本與市場影響力的重新整合。
一、從太空到 AI:這筆資金代表的不只是「押注」
SpaceX 向來少有對外投資。除了 2021 年以 5.24 億美元收購衛星通訊公司外,幾乎未曾將現金投入其他企業。這次對 xAI 投資 20 億美元,不僅金額龐大,也透露出 SpaceX 當前資金充沛。
這筆投資不是被動參與,而是與 xAI 的整體戰略密切相關。Grok 已被整合進 Starlink 的客服系統,也就是說,SpaceX 不只是投資人,更是第一批內部使用者與技術驗證場域。這是一種「內部孵化 + 外部擴散」的商業模式。
而從 xAI 的角度來看,這筆資金將用於模型訓練與基礎設施建置。對標 OpenAI 的 GPT-4 與 Anthropic 的 Claude 3 系列,Grok 需要更多資源才能縮小差距。

二、Grok 能否真正追上 GPT-4?技術實力與爭議並存
Grok 4 在 7 月中剛剛推出,根據 AI 測評平台 Artificial Analysis 的評分,其表現「相較上一代有明顯進步」。馬斯克甚至在發表會上宣稱,Grok 是「全世界最聰明的 AI」。
然而,它也不是沒有問題。Grok 在 X(原 Twitter)平台上曾出現多則含有歧視與爭議的回應,引發輿論反彈。xAI 隨後公開道歉,並聲稱已修正觸發邏輯與資料過濾流程。
這類事件凸顯出生成式 AI 領域中常見的兩難:一方面需要開放、快速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在言論邊界與倫理規範中畫出清晰界線。OpenAI、Google、Anthropic 都面臨過相似困境,xAI 的挑戰,只會更多。

三、馬斯克式商業模式:所有公司都是生態系的一部分
xAI 的資金與聲量並非僅來自自身。它已與社群平台 X 合併,並逐步向 Tesla、SpaceX 等企業輸出 AI 功能。這不只是一種產品整合,而是建立在「所有公司都可互相導流、互相依賴」的策略之上。
最典型的例子是 Optimus。這款 Tesla 開發中的人形機器人,正準備導入 Grok 作為語言與行為控制系統。未來若真能實現語音理解、任務回應與自動學習,那麼 xAI 將會變成 Tesla 的神經中樞。
對馬斯克來說,這種串連讓每一家公司不只是財務體系的一環,更是技術與市場共構的連動體。他過去也曾在 Tesla 初期借用 SpaceX 資金,同樣的策略,如今再次上演。

四、風險與爭議:SpaceX 是 AI 成本的加油站,還是潛在拖油瓶?
外界對這次操作的批評不少。WSJ 報導一出,就有讀者留言直言:「這看起來根本是近親繁殖」。另一則留言更指出:「xAI 買下 Twitter → SpaceX 投資 xAI → 那誰投資 SpaceX?美國納稅人?」
這些質疑有其根據。SpaceX 雖然營收年年成長,但旗下 Starship 火箭屢次測試失敗、開發延宕,也正在大量消耗資本。倘若將大量資金挪至 AI 領域,是否會拖慢太空計畫進度?亦或是讓 SpaceX 成為 xAI 的財務背書機構?
更進一步來看,這種「公司內資金輪轉」的模式也牽涉到治理問題。Tesla 股東能否接受未來若也被要求投資 xAI?市場目前未有定論,但馬斯克本人已在 X 上留言:「如果 Tesla 能投資 xAI,我會很開心,但還需董事會與股東批准。」
結語:這是一場極限控制權的實驗,也是 AI 投資思維的分水嶺
對於一般企業來說,跨公司投資往往會牽涉併購整合、公司治理與利害關係人協調。但對馬斯克而言,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他主導所有關鍵節點,也擁有各公司董事會的重大影響力。
xAI 能否靠這套超級聯盟成功擊敗 OpenAI?或許現在還言之過早。但可以確定的是:AI 市場已不只是單點突破的競賽,而是資源、產品、聲量、媒體與政治影響力的全盤動員。
- Grok 的 AI 能力是否真能追上 GPT-4 或 Claude?
- Tesla、SpaceX、xAI 未來是否會全面整合?
- 馬斯克「超級帝國」的協同效益還會出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