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的隱藏功能 QuizGPT!
本週重點:ChatGPT 社群玩出「QuizGPT」隱藏玩法,Study Mode 正式功能對照解析;Meta 解散 AGI Foundations、由 Alexandr Wang 接掌全線 AI;Google 發表 Pixel 10,推本地模型體驗;Elon Musk 放話 Grok 5 瞄準 AGI。內含讀者投稿與 AIPost Night Talk #3 報名連結。

首先,感謝大家!上週我們第一次開放電子報投稿,結果收到超過 80 則投稿。過去我們其實都在「單向輸出」,每天發布快訊、貼文,每週固定整理新聞、寫觀察,但總覺得少了點交流。讀者的投稿我們每一則都會看,大家的文字都非常精煉,背景也非常多元,我們會再陸續挑選適合的內容放在每週大事裡,如果有想投稿的讀者請至這個表單填寫。
另外我們的第三場線上 AIPost Night Talk:歐洲靈感、AI 共創與自由生存術——三位創作者的遠距工作實驗,將在 9/4(四)晚上八點進行,這次我們邀請了三位旅歐的創作者:Tammy 是從工程師轉職的花藝設計師、Yiting 是旅英的繪本插畫家、Li-Chun 則是從台大機械走進歐洲音樂院的薩克斯風演奏家。這次的活動將聚焦在:
- 歐洲文化與創作靈感的關聯;
- 怎麼把興趣變成事業,包括接案報價與商業化流程;
- 自由工作者如何與 AI 共處,保留「人的價值」;
- 以及在遊牧生活裡,怎麼設計時間與心智系統。
如果你是自由接案者、正在探索創作與遠距生活的平衡,或正在思考下一步的方向——這場實驗性的線上夜談,也許會給你一些靈感。
本周焦點事件
- ChatGPT 的隱藏功能 QuizGPT!
- Meta 把 AI 大權交給 28 歲創辦人
- 【讀者投稿】第一次真正看懂 ChatGPT 背後的神經網路到底是什麼?
- Google 發表 Pixel 10 全新手機,AI 升級像開外掛!
- Elon Musk 放話 Grok 5 能成為 AGI,還能增加生育率?
🛵 本週贊助|CAVET AIR:一段能慢慢騎的陪伴
還在找一台既省錢、又舒適的代步工具嗎?
這台 CAVET AIR 電動輔助自行車,你一定要認識:
- 一次充電最低只需 1.8 元電費,就能通勤 80 公里
- 搭載 中置馬達、扭力感應系統,踩起來順暢又輕盈
- 通過政府認證、取得黃色「閃電標章」
- 由台端集團正式總代理引進,品質與維修都有保障
另外我們也爭取到一個專屬福利:
👉 即日起前往 SOKER 官網 選購 CAVET AIR,
結帳時輸入專屬折扣碼【aiposthub】,直接現折 NT$1,000 元!
(限時一個月、每人限用一次,錯過不補!)
🎁 目前我們也在 Instagram 同步舉辦 CAVET AIR 抽獎活動,讓 AI 陪你把電輔車抽回家!
ChatGPT 的隱藏功能 QuizGPT!

你可能習慣問 ChatGPT 問題,但現在,它也能反過來「問你」了!最近有不少使用者發現,只要在 ChatGPT 中切換成最新的 GPT-5 模型,並在對話框打上 quiz me with QuizGPT(你想要他考你的主題)ChatGPT 就會根據你指定的主題,幫你出一份互動式測驗題。
不過目前 OpenAI 並未正式宣佈「QuizGPT」作為官方功能,這更像是一種提示詞互動(prompt hack),利用 GPT-5 的語言理解能力,讓它模擬出一個測驗場景。實測下來,GPT-5 的回答流暢度與題目設計確實不錯,也能根據錯誤給出解析。

與此同時,OpenAI 也在 7 月推出了名為「Study Mode」的學習模式(僅支援 GPT-5),主打 Socratic 問答、小測驗、進度追蹤等正式功能。相比之下,QuizGPT 更像是「還沒被官方包裝成產品」的玩法,但也預告了 ChatGPT 未來更強的教學應用潛力。
Meta 解散核心 AGI 團隊,把 AI 大權交給 28 歲創辦人

本週,Meta 正式宣布解散旗下 AGI Foundations 團隊——這支團隊曾是 Llama 3 模型訓練與推理能力優化的主力工程單位,一度被視為 Meta 邁向 AGI 的跳板。如今,這個核心技術部門被全面「拆散」,成員分派至其他業務線;與此同時,Meta 將整個 AI 組織重整為四大職能模組(研究、模型訓練、應用產品、基礎設施),交由新任 AI 領導人 Alexandr Wang 掌管全局。
這位年僅 28 歲的 Alexandr Wang,是 Meta 高調從外部延攬而來的明星創業者。他在 19 歲時創辦 Scale AI,幫助五角大廈處理國防影像資料,也為 OpenAI、Meta、Stability AI 等提供訓練數據與模型部署支持。近年來,他更拿下包括美國國防部、時代雜誌、Reddit、特斯拉等在內的 AI 合約,成為 AI infrastructure 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名字之一。
如今,他從「提供資料的人」變成「親自訓練模型的人」,掌控 Meta 的 AI 戰略走向。根據 Wang 向內部發出的備忘錄,這場 Meta 重組包含五大關鍵變化:
- AGI Foundations 解散,成員打散併入不同部門。
- 四大核心職能團隊成立:
- Research(基礎研究)
- Training(模型訓練)
- Products(應用產品)
- Infrastructure(部署與維運)
- 所有主管將直接向 Wang 匯報。
- 首席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日後也將對 Wang 回報,FAIR 被重新定義為「MSL 的創新引擎」。
- 全面凍結招募:Meta 全 AI 部門暫停招聘,任何例外需經 Wang 本人批准。
這場重組象徵著 Meta 的戰略重心正在快速轉向「統一、集中、高速推進」,希望用更緊湊的組織架構與更明確的執行節奏,與 OpenAI、xAI、Anthropic 等競爭者正面交鋒。
未來十年,我們或許會在 Sam Altman、Elon Musk 的名字旁邊,看到另一個強而有力的角色——Alexandr Wang。
延伸閱讀:【深度專題】Scale AI 是什麼?是 ChatGPT 訓練的基石?從資料新創到 Meta 投資的 AGI 基礎建設者
觀察筆記
我之前研究 Scale AI 的時候,有看到 Wang 在 Y Combinator Podcast 裡提到:
“我依然親自審核每一次員工聘用。我們有這樣的流程,我會批准或拒絕每個人。”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甚至會親自審查交付給客戶的資料,作為最後一道品質把關機制
他信奉「quality is fractal」這句話,相信品質要從領導層,細緻到每一條資料、每一份合作,都不能妥協。這讓我想到 Stripe 創辦人 Patrick Collison 曾被 mentees 描述的場景——他們不是透過指導、或聽他講「什麼是高標準」而理解,而是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看見他在細節上怎麼挑剔、怎麼推進、怎麼不輕易妥協。
久了以後,這些人也開始自動校準:不是問「這樣做夠不夠好?」而是「Patrick 看到會怎麼想?」我覺得 Alexandr Wang 正在把這種文化複製進 Meta。
而我認為這個文化,才是真正能決定一個 AI 組織長期競爭力的關鍵(轉頭馬上跟 ChatGPT 講我對你也是非常高標準的人 XD)。因為現在大家都能用到差不多的模型、算力、開源工具,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技術,而是你在多少細節上願意咬牙重來、拉高水位,甚至讓整個團隊默默對齊。
【讀者投稿】這支影片讓我第一次真正看懂 ChatGPT 背後的神經網路到底是什麼
嗨 AI 郵報團隊和電子報的讀者們,我是一名產品設計師,幾乎每天都在用 ChatGPT 。它已經變成我工作的一部分,從寫 PRD、設計流程,到查資料、釐清需求,甚至在靈感卡住的時候幫我打開思路,ChatGPT 已經是我工作中最常開啟的工具之一。
什麼是神經網路?Transformer 又是什麼?GPT 為什麼叫 GPT?這些詞彙我聽過很多次,但總覺得太抽象,好像永遠停留在「專家在講的事情」,離我日常的使用情境非常遙遠。
直到我偶然點開了這支影片:
影片從最基本的感知器(Perceptron)講起,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 AI 不只是個黑箱,而是由無數個小小的『會做選擇的電路』組合起來的」。每個感知器的判斷都很簡單,就像選擇題一樣,只能回答 Yes / No,但當你把一億個這樣的判斷堆疊起來,它們竟然可以構成像 ChatGPT 這樣的「超級助理」。
這也讓我突然明白:原來大家說的「抽卡」,其實就是這樣一回事。每次輸入一個 prompt,好像都是在從這個巨大模型裡「抽出一個可能的答案」。而這些答案,其實就是從一堆「感知器組合的加權機率」裡跑出來的。你越會問問題,越知道怎麼跟模型互動,就越有可能抽到你想要的那張卡 —— 有用、準確、有創意,甚至有點出乎意料的卡。
這支影片厲害的地方在於 —— 它沒有過度簡化,但也完全不艱澀。透過圖像、比喻與歷史故事,真正讓我把「每天在用的工具」和「一直搞不懂的原理」連起來了。推薦給跟我一樣,每天用 AI 卻對它一知半解的創作者們。
如果你也有觀察到的趨勢、找到的資訊,或是使用 AI 的心得,歡迎透過這個 投稿表單 分享給我們!我們會挑選合適的內容,放進每週大事和大家一起交流。
Google 發表 Pixel 10 全新手機,AI 升級像開外掛!

這週,Google 在年度「Made by Google」硬體發表會上,正式推出 Pixel 10 系列手機,不只換上新一代自研晶片 Tensor G5,還內建超過 20 項 AI 功能,主打「手機上就能跑大模型」,不須網路也能實現即時翻譯、影像編輯、助理建議等進階應用,成為目前市面上最「原生 AI」的一款手機。
過去我們在手機上使用 AI,很多其實是「雲端輔助」:需要把指令送出到伺服器,再把運算結果傳回來,像是 ChatGPT、Siri、翻譯功能等,都是這種模式。但 Pixel 10 系列這次不一樣:它主打所有 AI 應用「本地執行」,也就是手機裡直接跑大模型(目前是 40 億參數等級的 Gemini Nano),不但更快、更安全,也能在離線狀況下運作。
當這些 AI 功能可以更自然地融入手機中的使用場景,確實整體的體驗會大幅提升(算是目前 Apple 上還體驗不到的):
- Magic Cue 建議系統:根據 Gmail、訊息、日曆內容自動提出建議,像是回信草稿、行程提醒、餐廳預約等。
- 視覺導引 Gemini Live:Gemini 助理可以即時在螢幕上「指出」你該按哪裡,不再只靠語音敘述。
- 即時翻譯電話內容:支援 10 種語言,能保留說話者的語氣語調,避免傳統 AI 翻譯的「機器人聲」。
- 自然語言修圖:只要說出「幫我把這張照片的背景換成黃昏」,就能一鍵實現。
- AI 筆記與總結整合:搭配 Pixel Journal 與 NotebookLM,自動幫你整理內容、生成摘要。
除此以外,Google 硬體負責人 Rick Osterloh 更在活動上點名暗批蘋果:「過去手機 AI 功能有太多空頭支票。」言下之意,iPhone 展示了不少 AI 效果,但真正可以落地的體驗還有限。而 Pixel 則主打一切都在手機上就能完成,沒有伺服器延遲、沒有隱私疑慮,也不必等半年後才推出。
觀察筆記
根據 StatCounter 的最新資料顯示,至 2025 年 7 月,在美國手機市場的品牌市佔中:Apple 依舊高居龍頭,市佔為 58.7%、Samsung 排名第二,市佔約 21.9%、Google Pixel 排名第三,市佔約 4.5%`。

而 Google Pixel 曾在 2024 年下半年憑藉 Pixel 9 系列強勁銷售,一度在北美地區衝上 12% 市佔高峰,創下歷史紀錄。這波短期爆發主要來自:
- 搶下開學季、提前上市搶市;
- 主打 AI 功能升級與價格帶策略;
- 對手產品空窗期的助攻。
過去 Pixel 被視為 Android 陣營中的「小眾旗艦」,但如今在 AI 原生體驗與本地模型的加持下,已逐步打造出屬於 Google 的「Pixel 生態系」,未來是否能把短期熱度轉化為長期市佔,將是下一階段的觀察重點。
Elon Musk 放話 Grok 5 能成為 AGI,還能增加生育率?
這週,Musk 在 X 上宣布:xAI 的 Grok 5 模型將於 9 月開始訓練,並語出驚人地聲稱:「我認為它有機會成為真正的 AGI(通用人工智慧)」。這句話立刻在科技圈掀起波瀾——畢竟「什麼才算 AGI」這件事,連 OpenAI 和 Anthropic 都還在閃躲,Musk 卻已搶先喊話。

但這還不是他本週唯一的「高聲量操作」。短短 72 小時內,他同步預告了三個重大進展:
- Grok 5 啟動訓練:強調為自研模型,能力大幅提升。
- Starship 第十次試射:順利進入軌道,但在重返的過程失敗了(我發現維基百科有每一次試射的詳細記錄,分享給大家XD)。
- Tesla FSD V12.4.1 將於下月全面上線:將採用端到端 Transformer 模型,系統將不再依賴舊式 C++ 模組,意味著 Tesla 自駕邁入全新架構時代。

此外,Musk 還大言不慚地表示,Grok 的影像生成模型 Grok Imagine「將全面超越 Google Veo 3,沒有任何例外」。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 Musk 這次也沒讓大家失望,最後還提到:「AI 未來會被設計成能提升全球出生率。」看來 Grok 5 的目標任務不是突破圖靈測試或是 AGI 標準,而是幫你打開交友軟體約會。Claude、ChatGPT、Grok 你會滑左邊還是右邊?
喜歡這期內容嗎?有哪一則讓你特別有感?
歡迎回信或是 Instagram 告訴我們,我們會偷偷讀大家的回覆的!
我們下周見
—AI郵報 編輯團隊